小田村有个道德银行
陈浩 陈杨
       “我挣了300分,从村里道德银行背回两背篼肥料、大米”“我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因为家里卫生搞得好得奖”……11月25日,笔者来到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提及几天前该村“道德银行”首次为全体“储户”兑现时的盛况,村民们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7月,小田村在帮扶单位巴中市委宣传部的引导下,在好风气好习惯培育中导入银行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乡村道德银行”建设活动。活动实施3个多月以来,小田村的整体精神风貌、道德素养有了质的变化。
       现场:
       村民用道德积分
       兑换生产生活物资
    
       11月20日,是小田村“乡村道德银行”首次为该村“储户”兑现的日子,200多位村民早早赶到村部。上午11点,市委宣传部驻村第一书记唐强现场公布各家在“道德银行”的积分和物资兑现情况。
       当天,全村在家的152户村民分别兑换了此前三个月中累计的60至570分的道德积分,总计35448分,共发放价值3.5万余元的物资。  
       笔者在了解中得知,小田村的“道德银行”是市委宣传部在帮扶小田村脱贫奔小康道路上的一个创新举措。按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勤劳致富、清洁卫生、孝老爱亲5大项32小项,村民自行申报,由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17人积分评审小组入户核查后存入道德银行村民家庭账户,以院坝会、公示栏、村民微信群等方式公布。按照1积分兑换1元物资的标准,可累存累计。积分每月一评定,每季度一兑换,每年按总积分选出5户幸福家庭予以表扬。
       据了解,首批物资由帮扶单位市委宣传部提供,后续资金由村两委整合挂联单位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等组成,充实到村“道德银行”,统一采购生产生活物资后发放。
       破题:
       如何培育文明乡风
       让有德者有所得
       此前小田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经过市委宣传部两年的挂联帮扶和县、镇的努力,小田村硬化了村社道路,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电,修起了巴山新居,有了中药材种植、黄羊肉牛养殖等产业。2016年,该村顺利脱贫。
       脱贫并不是终点,而是奔小康的起点。帮扶干部发现,不少村民缺乏健康的生活习惯,有些村民还有“等靠要”思想,邻里之间关系淡薄……
       市委宣传部开了多次“诸葛亮”会,探讨建设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乡村文明培育计划,最终形成了“道德银行”方案。 经过半年的逐户调查、细则制定、村民大会讨论、修改再讨论等程序,最终形成了“党政引导、村社实施、群众主体、活动引领、常态推进”的“乡村道德银行”积分管理机制,制定出考核标准、评定办法、兑换办法等,并于今年7月正式实施。
       成效:
       讲文明成全村主流
       村民争相奔小康
       整洁的水泥路一路延伸,一座座小洋楼前是干净的院坝,村民见到陌生人到来老远就笑盈盈地招呼……初冬的小田村,让人感觉到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
       依据“道德银行”评价标准,小田村首批14名守法之星、卫生之星、致富之星、爱亲之星、移风易俗之星成了村民争相求教的榜样。73岁的何光信是村里的致富能手,现在给村民当起了义务技术指导。在外打拼多年的虎永飞,原打算举家搬迁到城里。前不久回到小田村,感受到村里乐融融的氛围当即决定不走了,打算发展养殖业、搞农家乐。南江县汇滩乡乡长梁君到小田村考察后认为,小田村的做法为脱贫攻坚、建设四好乡村探索了一条全新的模式,打算将这种模式带回汇滩乡。
       “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赢,才能确保脱贫不返贫、小康不掺水。”唐强说,下一步要完善“道德银行”内容,把外出的124户纳入评比,让村民比勤劳、比发展;同时,进一步发展产业,促进农户增收。  
当前:A2(2017年1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