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设计真能拯救实体书店吗
龚丹韵
       伴随新一轮消费升级,近两年,各种极具设计感的实体书店似乎又纷纷兴起。它们当中,有些成为游客们打卡必去的景点,有些成为公众号和朋友圈的“网红”。然而装修的华丽转型,真的能够带来实体书店的复兴吗?
  当书店像零售店
  一切都需精细化管理
  英伦风格的黑与红,构成西西弗书店的主色调。这几年,西西弗书店在各大城市商场开出一家又一家连锁店,试图成为“书店界的星巴克”,似乎证明空间设计做得好,实体书店大有前途。但是西西弗上海区域的总监张志忠认为,没有那么简单。
  上世纪90年代,民营书店风起云涌,在遵义的西西弗书店也是其中之一。那是书店的黄金时代,人们排队买书、竞相传阅,街头巷尾似乎都飘着书与诗的芳香,混着蠢蠢欲动的市场经济浪潮。然而2007年起,实体书店进入寒冬。2009年,西西弗选址不再是街头,而是有意识地入驻购物中心。
  此时的购物中心也面临转型,为了留住客人,营造文化氛围,喜欢邀请书店入驻。双方都意识到,今天的商场不全是为了购物,今天的书店也不全是为了卖书,彼此要打造的是一个游客的“生活中心”,一个充满某种腔调和氛围的“生活空间”。
  既然是生活空间,装修设计自然被放到重要位置。进入购物中心的头几年,西西弗书店确实重视物理空间体验。但是近些年却发现,原来,光靠空间设计拯救不了实体书店。怀着危机感,西西弗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简单来说,是像经营零售店一样经营书店。
  首先是选书团队,不再根据个人喜好。而是有一个约50人的专业买手团,其次是对读者的驾驭,太大的实体书店,读者逛起来是一种负担。每一家分店面积控制在400-600平方米,严格计算平效和周转率,像打造“商品体验”一样打造书店体验。
  今天的西西弗,所有连锁书店长得差不多,书店把更多心思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零售商品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生存之道,理性而冷静。书,似乎被剥去人文光环,像普通的零售品一样,等待着眷顾的读者因瞬间的心动而把它买走。但也或许,这样的心态反而成就了读者至上的店铺服务体验。
  当书店像房东
  商业模式很重要
  古镇朱家角,江南水乡边,上海三联书店坐落在此。当时刚开张3个月,它已经名声在外。风景区里的上海三联书店,自然符合游人的一切文化想象:粉黛青瓦、帘卷细雨,楼梯依稀旧腔调,领着人们在纸张中闲看摇橹船。
  而人在游憩时,很容易为一场不经意的邂逅之美买单。于是朱家角三联书店的图书,卖得比预期好很多。
  它貌似是一个典型的“设计拯救书店”案例,店里有咖啡、有文创、有空间之美。但上海三联书店副总经理陈逸凌仍然觉得“设计的作用有限”,把它形容为“1.0初级版”。原因,是所有接受采访的书店人都重复的一句话:光卖书,仍然不赚钱。
  这一波消费升级中,为了更久地留住客人,“最美书店”遍地开花,美似乎让人已觉稀松平常。游客如果仅仅到此一游,很难转换成实际营收。咖啡、文创固然符合“到此一游”的消费,但如果它们是主角,真的还能说自己是一家书店吗?
  那么,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在上海三联书店副总经理陈逸凌看来,现在我们只要稍微借鉴一点零售业的经验,意识到原来商业模式很重要、空间体验很重要,书店就能有所突破。
  当书店像艺术馆
  文化空间能链接一切
  穿过车水马龙的上海虹口滨江,大楼林立之下,悬在高处的“建投书局”四个字方才让人意识到,此处喧嚣的空间里,还有一家书店。
  书店仿佛一座魔法城堡,一层层往上走,越来越别有洞天。整齐的书架、复古的老木,还有灯光下翻动的纸张声,让这家书店成为“网红”,被网友戏称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建投书店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权认为,设计和装修确实重要,它从外在展现书店的气质,向读者表明你在传达什么,“但这只是表象,还有更核心的内在,那就是如何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感触很深的地方。”
  建投书局的差异化定位,在2014年时就已经定下,那就是以人物为主题特色。书店里的书籍以人物传记为多,而人物传记的延伸作品,同样涵盖文史哲等各领域。就连书店里的展览活动,都围绕“人”。
  比如,书店几乎每个月都会推出主题人物展览。有一次人物主题是鲁迅,不仅展出鲁迅相关的书籍、研究著作,甚至还开发了鲁迅主题的咖啡饮品,这杯咖啡就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美名而来的游客,未必能转化成实际购买力。只有特色、核心的产品,才能吸引稳定的客群定期消费。所以书店常常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比如有一次和一家小提琴机构合作,围绕古典音乐,做了一系列策划:在书店里进行古董名琴的展览,演奏古典音乐会。展览和音乐会收费,效果反而很好,与书店的客群高度匹配。此后,还相应做了音乐鉴赏和讲座。这场名琴活动让粉丝们念念不忘,此后1年间,反复有人询问下一次举办类似的活动是什么时候?
  未来的实体书店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有一个共性已渐渐明晰:书店空间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设计。书店可以是一个文化平台,而不只是一家店。本轮实体书店浪潮中,每一家“最美书店”其实都依然在生存线上挣扎着,也在寻求着文化背后真正的经营之道。 据《解放日报》
当前:A3(2017年1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