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身边鲜活生动的百姓故事
中共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马锦秀
       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讲好身边故事,发挥好故事说理、激发共鸣、彰显自信的独特作用。今年以来,山东省胶州市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全市村庄、社区、企业、学校等各行各业深入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宣讲活动,打通了理论惠民“最后一公里”。
       2017年初,在试点先行基础上,胶州市委印发《胶州市“身边人讲身边事”工作方案》,并举行全市现场观摩推进会。各镇办也采取先试点总结、再逐步推广的办法,成熟一个开讲一个。活动推进过程中,在东部、西部和中部分别选取三处示范点,分片进行观摩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深入一线,督导有力。为保证活动有效实施,胶州市建起市镇两级指导员队伍,深入到村庄、社区、企业,从挖掘典型故事、选拔宣讲员、讲稿打磨,到宣讲员训练、主持人培训和故事会的组织开展等等,逐一进行具体指导。同时,成立全市“身边人讲身边事”督导办公室,不间断巡回督查指导,把自己培养挖掘宣讲员,以及组织活动的能力手把手地交给市镇两级指导员,确保质量,把握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同时,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18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逐步形成了市、镇办、管区、村居四级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简化模式,易于推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可以迅速推广。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总结,胶州市总结梳理出了一种易于复制推广的包含“进村座谈找亮点”“选拔合格宣讲员”“一起梳理典型事”“写出讲稿勤练习”“模拟宣讲有底气”“敲锣打鼓登台讲”在内的“六步工作法”。实践证明,这六步工作法,顺序不能颠倒,尤其是不能先找宣讲员,再定宣讲内容。找出了亮点,选出来宣讲员之后,具体怎么讲?胶州市的做法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会说善谈的,就帮助整理出讲稿,反复练习后上台讲;不善言辞的,则采取访谈式、对话式,循循善诱,引出心底声音,讲出真实感情,引起群众共鸣。实践证明:村村都有故事,人人可以登台。
       真人真事,入脑入心。“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中的故事,都是指导员到群众中间挖掘出来的真事实事,而且,讲故事的人都是群众熟识的身边人。活动初期,重点挖掘和梳理三类故事:村容村貌、移风易俗和道德典型,之后逐步加入致富创业、种植大户、成长成才等依靠党的好政策发展起来的典型故事。谁来讲最能服众?群众信服的身边人,亲身经历的人,德高望重的人。实践中,放手发动群众,重点从群众同村同单位的老党员、老教师、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等人群中选拔宣讲员。可以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宣讲员是群众,讲的是群众的故事,听故事的也是群众,完全抓住了群众主体这个关键,尊重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载体灵活,聚拢人气。开展宣讲最怕没有吸引力,怎么解决组织听众难的问题?胶州市采取“N+故事会”的模式,载体多元化,避免单打一。如借助民主活动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农技专家讲座、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或是邻里艺术团演出等文化活动,顺道搭车,借梯上楼,适时灵活地开展宣讲。同时,灵活采取讲演说唱相结合的方式,节目活泼生动,群众百看不厌。夏秋时节,考虑到群众有户外纳凉的习惯,提前编排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故事”文艺节目,积极“搭”台,主动作为,大办“乡村故事会”。事实证明,这样的故事宣讲最有感染力。群众参与活动积极,人人乐在其中。
       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化身边人,群众代替了专家,讲台搬进了村庄,故事鲜活了理论,使理论惠民贯通了“最后一公里”。挖掘了一批鲜活生动的百姓故事,培养了一支志愿服务的宣讲队伍,营造了一片爱党感恩的和谐氛围,密切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
当前:B1(2017年1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