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做起 拒绝网络暴力
石磊
       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方面。在网络里,我们可以浏览新闻,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帮助我们学习;同时,网络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帮手。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网络也是基于现实的。在现实中,人际之间的交往往往很有礼貌、很有分寸,但是,到了网络中,如论坛、微博中,却会充斥着非理性的、暴力的,甚至是谩骂的言论。我认为之所以造成众多网民网上、网下的表现截然不同,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首先,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其次,网民的年轻化及其从众心理使得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而相关网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又刻意凸显这种网络言论,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不仅无法对网民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同时难以明确的责任主体也给法律意义上的责任追究带来了困难,“他律”的缺失使得许多网民有恃无恐,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那我们该如何改善这样的网络环境呢?我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方面网民面对“标题党”和“泄愤贴”,要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判断,少一点冲动,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再发言,不能因为匿名便肆无忌惮地发言。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享受自由表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自己的言语负责。实际上,网民只有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才不会被他人的非理性观点所左右,才能成为一名“有态度”“有见地”的网民;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更应坚守职业操守、道德底线。媒体是面放大镜,有时还是面“哈哈镜”。面对层出不穷的“标题党”,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好好反思。作为互联网企业,追求商业利益固然没错,但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意社会效益,切不可为了点击率而人为制造社会对立情绪。
       (据中国文明网)
当前:B3(2017年12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