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性网络监督拒绝网络人身攻击
张雪莹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的各个方面都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民大军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用在网络上。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网民们因为立场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及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网络暴力和网络人身攻击现象时有发生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当你在博客或微博上晒出自己的照片或心情时,难免会碰到一些陌生人莫名其妙的嘲讽和羞辱,让你感到委屈和无助;当你在论坛或贴吧里发表一些个人观点时,总会遇到一些意见不合或立场敌对的网友们,他们轻则激辩驳斥,重则谩骂侮辱,让你感到气愤和无语;当你在网络游戏中放松休闲时,更是经常遇到队友们的指责和对手们的攻击,送你一句“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让你感到不爽和愤怒……
       针对这一现象,一次专项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曾遭遇网上人身攻击,其中6.6%的人“经常”遭遇;有76.6%的人感觉当前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等人身攻击现象普遍;其中,25.6%的人表示“非常普遍”,仅3.9%的人“很少”或“没有”发现类似情况。
       有人曾经说过:“网络人身攻击这一现象的出现,最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的‘匿名性’,即攻击者们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追寻查证起来比较困难,找不到真正的应负责任人。”其次,当前网络言论环境缺乏相应的“守门人”也是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网站管理者审核管理不够仔细、商业网站为了人气和利益放任攻击行为、忽视受攻击者的投诉等多个方面。也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针对互联网的法规不够明确具体、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难以真正约束网友们的网络行为也是原因之一。
       面对频繁发生的网络人身攻击现象,心理学专家表示,受攻击者应及时合理消除被攻击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切忌以暴制暴和因噎废食。我认为,在治理网络人身攻击这一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做好区分和引导,要充分肯定网络言论自由给社会和政府所带来的积极监督意义,积极鼓励理性的网络监督言论和行为。 (据《光明日报》)
当前:B3(2017年12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