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幸福城 增强百姓获得感
石家庄让城市更像家
       冬日的早上,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风路口,正值上班高峰,车流密集。当行人走上人行横道时,两条车道上的车辆同时停车让行,人群中匆匆赶去上班的市民张先生一边快速通过,一边朝着让行的司机挥手示谢。这样的镜头,在石家庄街头随处可见。
       如今,走进石家庄市,处处可以感受到讲文明、促文明的浓郁风气,文明之花的绽放,正在潜移默化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创新管理
       让生活更便利
       “停车难”近年来成为不少地区普遍的“城市病”,既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也造成社会管理难题。针对这一情况,石家庄市巧施“妙招儿”,依具体情况来划定不同功能停车位,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与此同时,道路脏乱差、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因牵涉部门、单位多,一度管理效率低,削减了城市街道的“颜值”。石家庄市今年以来推行由区党政领导干部担任“路长”,由路长负总责,城管、城建及环卫等多部门联抓联管、联职联责的综合管理工作体系,有效破解城市管理部门间职责不清、界限不明、互相推诿等现象。
       针对一些老旧小区的私搭乱建、公共设施缺失或老化等问题,石家庄投资4亿多元,对387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提升改造。通过大力推进清洁、安全、文化、健康、道德、云服务“六进社区”;利用“网格化”创城模式有效消除社区管理中的“真空”地带,全区在15个乡镇、街道的98个社区建立了568个创建网格,并在每个单元口张贴公示牌,成立微信群。群众有需求通过打电话和微信扫码入群直接反映问题,网格员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志愿服务
       让城市更温暖
       每周六早晨,石家庄街头都有200多名穿着红马甲的年轻志愿者向环卫工人们赠送热豆浆,他们是“道德90后”公益团队的志愿者们。“开始时就我们三五个伙伴在做这件事,后来加入的成员越来越多。”团队发起人王月洋说。
       王月洋回忆,不久前的一天,天气特别冷,还下着小雨。王月洋到友谊大街附近赠送豆浆时,叫了一辆网约车。一路看到环卫工人就请司机停车,送上一杯豆浆后接着前行,这引起了网约车司机的好奇。等到下个周六时,王月洋接到一个电话,“我是上周送你的司机,你今天还送豆浆不?我还送你去,不要钱。”就这样,这名司机也加入了王月洋的团队。
       在石家庄,不仅有志愿服务的带头人,更有促进志愿服务的良好机制。全市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探索石家庄特色志愿服务站工作模式,规范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设计接地气的项目,引导企业、机关等专业志愿服务队到社区开展服务。近年来,石家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7万名志愿者,22406支各类志愿服务队。
       老有所乐
       让生活更幸福
       如今在石家庄,“幸福”是大家时常谈论的话题。在新华区北新街上的日间照料中心,83岁的李贵荣做完按摩,又去上了阅读课。“在这里不但可以锻炼身体,碰到不懂的生活知识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很有满足感”,李贵荣说。
       作为河北省唯一获批全国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石家庄市今年将建设60个7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240个15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社区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亲邻活动,通过结对帮扶、亲情陪伴等形式,关爱帮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障人士和军烈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奠定城市的文明基石。石家庄已连续8年被评为“幸福城市”。
       “创建文明城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惠民、靠民,把这座城市建设成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大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这就是我们最终目的。”石家庄市委常委、河北省省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高天说。
       (据《人民日报》)
当前:B1(2017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