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年到80年
陶余来(安徽)
1986年,大学才毕业的我第一次到南京,便特意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时,这座纪念馆落成刚刚一年多。十一年后,由我策划的“金陵祭·悼念南京大屠杀300000同胞遇难60周年合肥展” ,于1997年清明节在安徽开展。时间又过去了20年,今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如果侧耳倾听历史,仍能依稀听到当年侵华日军隆隆炮声的不绝余响……
一
回忆起当年筹划办展的事情,往事如老胶片一样在眼前帧帧浮现。
1997年,我在合肥市某区区委宣传部工作,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的是朱成山先生。谈起在合肥办展的事情,朱馆长很是感动,因为一个南京以外的城市,那时候能想到做这些,并不多见。
展览选址在安徽省博物馆。我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用实物,以增强展览的现场感。朱馆长带领纪念馆的多名工作人员来合肥布展,实物和图片等展品整整布满了安徽省博展厅的一二层楼。
在设计安徽省博物馆门前的海报、参观票面以及《合肥晚报》纪念征文刊头时,南京方面传来了一幅母亲抱着被屠杀的婴儿仰天痛哭的黑白画作,供我们参考。然而,我感觉太过具象。
大象无形。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滔天暴行,一副图画的控诉岂能表其万一?于是,我提议在一面白墙上,用红似鲜血的颜料从上方洒下,淋漓纵横一片……然后在这不规则的图案上覆以一行粗大的黑体字:“金陵祭·悼念南京大屠杀300000同胞遇难60周年合肥展”。
方案获得一致通过。
二
展览期间,我们还特意邀请朱成山馆长与南京大屠杀的几位幸存者来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演讲,演讲的海报词由我撰写。我明白,海报词若过于冗长则显得繁琐,而太稀松平常,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于是我写下了:“300000同胞死难,2万起强奸事件、8万妇女被强暴,这是崇尚礼仪5000年的中华民族莫大的悲伤与耻辱。今天,60年前的幸存者,其沧桑的胸腔还能发出声音。”
最后我特意另起一段:“听听这声音”。
演讲现场,中科大的报告厅挤满了4000名老师和学生。
为期一个月的合肥展谢幕后,展品随即被运至武汉,后又辗转至位于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巡回展出。
后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墙上,出现了标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牌。安徽省博物馆门前的海报、参观票面以及《合肥晚报》纪念征文刊头连同中科大的海报词,一同被南京馆收藏。
三
去年,我获悉朱成山馆长退休后被有关部门返聘,在北京从事中国国学馆筹建工作。作为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研究员,每当日本方面有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言行传出,他都愤然提笔批驳。今年1月26日,《人民日报》第21版“国际论坛”专栏发表了他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以自己对历史的无知和偏见,对受害国民众的感情造成了伤害,并且妨碍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这种危险的行为理当受到严正谴责。
让人欣慰的是,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如今,距南京大屠杀发生已过去了80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人的苦难,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苦难,更是跨越国界与种族的反人类暴行;而日本侵华,除了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之外,其欲灭中华文化之意,乃是更邪恶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