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各出妙招,做好垃圾分类这道必答题

        江浙沪是我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展较快的区域。近日,笔者走访江浙沪一带,了解各个地区推进垃圾分类的方法和进展,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建立“绿色账户”
分类简单易懂

        垃圾分类到底怎么分才能取得好效果?
        上海创新机制,激发居民积极性。为鼓励分类,徐汇区梅陇三村小区建立了“绿色账户”,居民每次分类投放垃圾后刷卡积分,一次10分,一天最多积20分。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去小区内的兑换点兑换洗洁精、饮料等生活用品,以此提升居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些物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三方公司提供,补贴与废品回收市场之间的差价,以保证机制长效运行。小区还成立了一个名叫“绿主妇”的公益组织,帮助大家更好地节约资源。据悉,目前上海有500万户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其中400万户有“绿色账户”。
        浙江金华垃圾分类简单易懂,增加投放便利性。在金东区厅上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整整齐齐摆放着两个垃圾桶。绿色的垃圾桶上标着“会烂”,用来扔剩饭菜、菜叶等会腐烂的垃圾;橘色的标着“不会烂”,用来扔纸类、玻璃、金属等废旧物品。金华在农村推行“二次四分法”——“二次”就是分为“会烂”和“不会烂”,“四分”意味着再次分类,将“不会烂”再分为可卖的、有毒有害的。这种分类方式简单易懂,村里还设立了保洁员对再次分类把关。目前,经过“二次四分”,能做到垃圾减量80%—90%。此外,金华市政府为60万乡村居民投入1.8亿元建堆肥房、垃圾场,分类并不会增加农民经济负担。
        江苏南京加强科学处置,提升分类有效性。小区居民或单位淘汰的桌椅、柜子等也有去处。笔者看到,在雨花台区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工人们正忙着拆解木头桌子、床垫,力争为每一种材料找到再利用的渠道。
效果初步显现
垃圾仍在增加

        推进垃圾分类带来的环境改善非常明显。
        徐汇区梅陇三村是个有1300多户人家的老公房小区,在没进行垃圾分类之前,居住环境并不令人满意。20年前搬到这里的周宝娣对此颇有感触:“菜叶子、废瓶子都乱扔,垃圾桶附近脏脏的,到夏天有味道。”推行垃圾分类后,小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桶和垃圾回收站附近不脏不臭,楼道、单元门口和小区地面干净整洁。
        金华市塘雅镇居民,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4年前我看到的塘雅镇,环境脏乱,乡亲们也缺乏垃圾分类常识。”陶诚华回忆道,那时的垃圾是“户集、村收”,但户到村之间的环节出现了问题,有些村民自觉性不够,经常发生运输途中把整车垃圾倒到路边或河里的情况。采取“二次四分”垃圾分类方法后,村里的小河、水塘变得清澈了。行走在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看不到垃圾、闻不到臭味,路边清新的花草香气沁人心脾。
        垃圾分类处置得当,资源化再利用,不仅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也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上海文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元晖告诉笔者,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将餐厨垃圾的55%转化为肥料,销路很好。并且做到了“不臭、不黑、不吵”,周边村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可以随时查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还在持续增长。要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解除“垃圾围城”的威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一条必由之路。
分类知易行难
推行还须攻坚
        走访过程中,笔者看到了推行垃圾分类的成效,同时了解到面临的难题。
        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仍需加强宣传,提升公众自觉性。其中最难、最不可控的,依然是分类投放这一环节。
        在金华市的几个村子,笔者看到了张贴在显眼位置的“红黄榜”,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会上“红榜”,做得不好则进“黄榜”。陶诚华表示,农村是熟人社会,村民都好面子、有荣辱感,上一次黄榜觉得很丢脸,接下来就会努力做好分类,改掉陋习。但城市的氛围不同,想让城市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需要推行新举措,耐心科普和引导。
        且垃圾回收体系亟待健全,避免“前端细分类,后端一锅烩”,如何有效衔接是下一步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据悉,江苏将陆续淘汰设施陈旧的小型中转站,建设一批集分拣、垃圾中转等功能为一体的设施。
针对“垃圾分,混装运”的顽疾,浙江省杭州市的“药方”值得借鉴。今年4月开始,杭州把垃圾运输车辆刷成与分类桶一致的颜色,绿色车辆只运输生活垃圾,黄色车辆运输其它垃圾,白色车辆负责混合垃圾,方便群众更好地监督。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云龙表示:“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人、天天、处处,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知易行难,贵在坚持。”
 (据《人民日报》)

当前:B1(2017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