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在路上,各方仍需努力
张军停

        在今年的两会上,为学生减负的话题再次成为了热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
        在不少家长眼中,孩子成功的标准在于能否最终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进入名校。因此,许多家长认为,仅仅学习课内知识是不够的,不上课外培训班就很难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他们对于培训班“既爱又恨”,一边苦于在各种培训路上奔波,一边又急于用各种方法“占班坑抢名额”。而且,家长中的大部分往往是在受到周围家长和机构的鼓吹后加入“培训”大军,抱着“别人学我不学就会落后”的想法,不仅苦了孩子,自己也疲惫不堪。
        近年来,一些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大多数都是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大量存在题海战术、超前教学、竞赛考证等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的教学行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造成了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甚至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社会反应十分强烈。
        但是,笔者觉得,如果中、高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不变,要想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如果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的“减负令”,减少了考试和作业,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离开校园的学生就会一头扎进校外培训班里,这不但没有真正减轻学生压力,还会增加家庭的焦虑和负担。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切实推进中、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给所有孩子良好的成长空间,才能切实减轻家长的焦虑。课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也会从目前专注于学科培训(包括竞赛培训和考证、考级培训等),走向真正的兴趣培训,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同时,全社会对孩子的成长目标、教育培养的目标都均衡些。在课后或是空余时间,相关部门、家长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提供和引导孩子更多地体验课堂、学业知识之外的多种经历与锻炼,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均衡健康发展。
        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出台对校外培训班、课后补习班的设立资质、办学规范,特别是针对教育内容、教师资质、教育质量的标准,加强督导、引导与管理。目前教育培训机构乱象,向我们提出的是教育改革的新命题。教育减负还在路上,各方人士仍需努力。
当前:B3(2018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