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天车耸入云
晓蔚
        自贡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盐都”而享誉中外。
  近两千年悠久的盐业生产历史,使自贡在人类文明史和科学技术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成为中国井矿盐的主要产地。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濒近荣溪,产盐最富,井盐之产量占全国井盐产量的40%,占全川原盐产量的三分之二。自贡的盐矿分布600多平方公里,仅威西矿区储量就达174亿吨。
  在自贡,木制井架俗称天车,它不仅是古老盐都的象征和骄傲,也是自贡盐场的奇观之一。木制井架是将数根杉木用竹蔑绳,采用特殊方法与技艺捆扎而成的巨大支架,竖立在井口,主要用于采卤、有时亦用作淘井和修治井。最早的井架是单脚(独脚龙);后来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井架的脚也越来越多,而且也愈来愈高,最高的曾达到113.4米,足有30层楼房高。
  过去,自贡产盐分为大坟包、自流井、贡井三区。大坟包所产为岩盐,那是因井中没有盐水,井底的盐变成结晶体,由人工把淡水灌入井中,当固体的盐被水溶解后,再用人工或机器抽上来,熬干便成盐了。自流井和贡井的岩盐却很少,多为盐水井,但没有水的便有瓦斯,人称火井,如水火均备,那是最理想不过的了。至于瓦斯的使用,非常简便,只用一根管就把瓦斯从井中引出来,点燃即成。
  至于这儿的盐井,每井均有名称,且多有来头,如位于大安区长堰塘自内公路一侧的燊海井。现存燊海井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天车)、大车、盐锅、盐仓。它采用我国宋代发明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凿成,井深达1001.42米,为一口卤气同采的高产井,日喷黑卤14立方米,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烧盐锅80余口。到1940年每天还自喷黑卤一万担,天然气4800~8000立方米。现已无卤水产生,经过修治井仍可日产天然气约1500立方米,烧8只圆锅煎盐。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在世界钻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钻凿的成功,表明了当时我国在钻井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984年,对燊海井井上部分进行了全面的复原性维修,按原有的布局和结构,恢复了历史的风貌。我们在燊海井旁,向主人提出进行表演的请求,工作人员爽快地展示一整套古代盐井钻凿、天然气采输、提捞法采卤、煎盐等传统技术工艺。我们看到了人力捣碓凿井、牛车汲卤、盆采气、火花圆锅制盐等情景,领略到了昔日古盐场的风采。
  在大安区扇子坝,我们还看到了大十四井、新大六井两架天车。这是自贡井盐生产现存天车中最高的两座,分别高88米和86米。两架天车相距几十米,像两个并肩屹立的巨人,均由1000多根杉木捆扎而成,周围用带钢丝芯的特制竹蔑绳固定。这两座井架是20世纪60年代初为与自贡盐场的特大型盐井——新大六井、大十四井配套而兴建的。两井所在的扇子坝,过去井架林立,先后共开凿的盐井198口,是我国岩盐井群最为密集的地区,从清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扇子坝天车林立,笕杆纵横,是一块泄金流银的风水宝地。
  现在自贡盐场已经实现了采卤现代化,制盐真空化,传统的生产技术、方式、设施等,正在迅速地失去进行生产的价值,但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为研究四川和自贡盐井盐的早期生产和天然气开采技术,提供了难得的生产现场和实物资料。它不仅是中国科技的骄傲,也为自贡增添了一道历史文明的风景。
当前:B3(2018年04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