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休耕补水“唤醒”乌鲁木齐“肾脏”

        柴窝堡湖是乌鲁木齐周边最大的淡水湖,借助休耕补水等多种措施,几年前岌岌可危的柴窝堡湖,如今正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南不到50公里的这片湖泊湿地,被称为乌鲁木齐的“肾脏”,对当地的气候调节、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柴窝堡湖,一度萎缩到不足0.25平方公里。
        为了拯救柴窝堡湖日渐“消瘦”的局面,2014年起,当地投入专项资金,开始实施“休耕补水”政策,对湖区周边村庄约1333.3公顷耕地停种。据估算,一年的休耕就可节约3300万立方米水资源。
        “地下水位下降后,湖边的芦苇荡不见了,每年的风沙也越来越大。”4年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柴源村村民马德寿家的地全部休耕。为了防止牲畜破坏湿地,马德寿还卖掉了自家散养的100多只羊,依靠休耕的补贴和打零工生活。
        今年,休耕多年的耕地将逐渐恢复耕作,这也是为了防止耕地荒漠化的举措。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不少村民开始改种灌溉用水量较小的经济林。
        修建“分洪补湖”工程、对邻近水厂限采、着手恢复约66.6公顷植被……大面积“休耕还湖”的同时,保护区还联合当地政府“多管齐下”,为柴窝堡湖的“重生”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湖区面积已经恢复到16.4平方公里。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后,柴窝堡湖迎来了灰鹤、白鹭等大量鸟类的回归。
        (新华社 孙哲 阿曼)
当前:A2(2018年05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