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明 不忘初心,在感恩中抒写人生
罗园

        4岁时,家被洪水冲没了;12岁时,连续接受三次手术;20岁时,家园变成了废墟;21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这是“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王佳明的部分人生经历。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佳明经历了人生中最长的一天一夜。在哭声笼罩的北川中学操场上,王佳明带着班上的男生用手掏、用木棒敲,一个下午47个人用双手救下了二十几个同学的性命。当晚,这群男孩又自发清理出操场通向街道的“临时通道”。救援队伍赶来了,搬运遗体的队伍里又出现了他们的身影……第二天一早,领到救援队伍发放的食物时,王佳明才想起来,自己已经整整18个小时没吃饭了。他的双手和衣服,全是干掉的血迹和泥巴……

2018年5月,王佳明在四川省图书馆分享自己的故事

        “坚持,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去”

        在发小眼中,这个笑起来眼睛弯弯的男孩从小就内向而懂事,班上的女生们总是喜欢叫他“小月亮”。
  王佳明的老家小坝乡巩固村,距离北川县城有两个小时车程。父母都是农民,王佳明早早就担负起帮衬家里的担子。每天早上出门前,要把全家的早饭做好,放学后,还要拾柴、喂猪、照顾弟弟。他所在的小学,是一所一间教室容纳两个班级上课,科目也只有语文和数学的村小。“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小时候,王佳明就在心底这样告诉自己。
  在北川中学读书期间,王佳明玩命地学习,高三时成绩已从曾经的年级247名升至年级前五。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三个多月后,王佳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习。对于这个农村娃来说,这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清华的学生,个个品学兼优,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地的“状元”。自己如何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王佳明感受到了无限的压力。“这一点都不比高考压力小,尤其在入学第一学期。”王佳明回忆。
  无数次,天刚亮,王佳明便一头扎进自习室,除了上课和自习,再没别的安排。当撑不下去的时候,图书馆机房成了他暂时忘记学业的地方。独自一人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使劲滑动着鼠标浏览关于家乡的情况。“我告诉自己,我是很幸运的,坚持,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华的8年间,王佳明获得了清华研究生特等奖学金,那是属于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同时他还获得省部级以上多项荣誉。

        “‘感恩’的另一个同义词是‘回报’”

王佳明在西藏拉萨支教期间为同学答疑

        在清华8年时间里,从北京奥运会到残奥会志愿者,从校园讲解志愿者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志愿者,从老年大学志愿者到西部计划支教团,都有王佳明的身影。感恩、责任,一直是这个地震灾区学子心中不曾改变的信念。“感恩的另一个同义词是回报。”王佳明说。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从北京运往灾区血液量的1/6是来自于清华大学,当时清华排队献血持续了14个小时。“我也可以通过献血帮助别人!”当正在上学的王佳明得知了这一情况,便开始了无偿献血。10年间,王佳明一直保持着每年参与无偿献血的习惯,共献全血12次,累计4200毫升。
  2012年本科毕业后,王佳明参加了清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支教一年。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虔诚的朝圣者……每天到学校上课,经过布达拉宫的王佳明感到内心从未有过的平静和从容。
  在王佳明支教的学校,每每看到家庭贫寒的孩子,他都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为了让这些孩子对大学生活和求职规划更加清晰,他向学校申请开设了一门《大学生与大学生活》。离开西藏前,王佳明专门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部清华大学的微电影,30多个学生哭成一片。王佳明向学生们承诺道:“我们还会见面的。”
  “我很享受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讲课的感觉。”说起支教的经历,王佳明依然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佳明’,是‘美好的明天’”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10年,这个曾经的羌族少年脸上褪去了稚气,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他再过几个月也将迎来一个新的身份——父亲。
  2016年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王佳明选择了回到家乡绵阳,成为了绵阳市游仙区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他从不向同事提及自己的过去,身边同事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他时常回想起2009年母亲去世前卧在病床上说的:“老大,要好好珍惜在清华学习的机会,将来要为党和国家多作贡献。”
  10年过去,在王佳明看来,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如果有一天在梦里和十年前的自己相遇,我会告诉他,你做得很好。这十年,我没有后悔。”
  10年过去,王佳明依旧无法忘记2008年5月13日从北川中学撤离时,在路上看到的一具具遇难者遗体。他告诉自己,“活着,真好。要让自己的生命体现价值。”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称号是一个光环,它不是负担,而是作为前进的动力。”对于未来,王佳明希望在将来自己经济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去资助一些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孩子。
  经历了地震、受教于清华,得到了太多的帮助和关爱。王佳明对自己的名字“佳明”有了新的理解,“更加美好的明天”。相比那些遇难的同学,以及在地震中受伤的人们,自己是个幸运儿,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2017年,王佳明有了自己的家庭

当前:A1(2018年05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