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调”出文明好乡风
顾继月
乡风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是乡村邻里文化,越是邻里,越容易产生矛盾。时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安徽省桐城市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力,文明乡风早已在全市各乡村角落悄然刮起,乡风文明的味道越来越浓。
借古喻今:古代“六尺巷”故事闪耀现代光芒
在桐城市,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六尺巷”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如今,这一朗朗上口的传统故事,依旧闪耀着道德光芒,发挥着化解乡里矛盾的作用。“六尺巷”的由来记载于《桐城县志》,其典故传承和弘扬了“和为贵”的和谐处世之理念及宽容礼让做人之美德。
三年前,古老的“六尺巷”故事作为桐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被桐城市法院巧妙运用,当地法院提出并总结“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用“六尺巷”智慧启发当事人。
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的净化器、心灵的润滑剂,在教育人、感化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六尺巷”故事在桐城家喻户晓,桐城法院将其与审判实务灵活结合发挥出了“奇效”。在此基础上,桐城市委出台实施意见,在全市推广应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法院、公安、民政、信访等11个部门及各乡、镇、街道相继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打造具有桐城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品牌。
源头活水:“六尺巷”文化在司法调解领域出奇效
所谓“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是指以借古喻今为切入点,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辩法析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这一做法是对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有利于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桐城市文明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2017年3月,桐城市东关社区在对原彩印厂宿舍进行整治时,为了体现小区美观,在李某和赵某两家院墙间的巷道上砌了一道遮蔽墙,并留下通道口,不料这一利民举措却引发了两家的纠纷。
为妥善化解两家的纷争,桐城市龙眠街道和东关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共同召集双方当事人和双方亲属当面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特意讲起了“六尺巷”故事,提醒他们不要忘记中华包容谦让的传统美德,讲明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要守望相助,互谅互让。最终双方作出让步达成调解。原本水火不容的两人热情握手,邻里关系重归和谐。
口口相传:乡村文明跑出新征程
“六尺巷”故事里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等深刻内涵,与基层枯燥又繁琐的司法公正创新结合,彰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司法文明相结合精神,有效调解了乡村矛盾,是桐城市的一次创新,也是安徽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实践。
桐城法院把“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三个阶段,分布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环节,做到“全方位”“全覆盖”。
此外,该院利用诉讼服务站、六尺巷调解工作室、诉调对接中心的多点联动,将调解向诉前延伸,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坚持以法官为中心,制定《“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操作规程》。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注重案前引导,用“六尺巷”智慧启发当事人。
“通过操作规程,使‘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成为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方法,并逐步在全院形成了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人人会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人人会营造礼让互让的司法氛围的良好局面。”桐城法院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六尺巷”精髓深入到每一位法官心中,大家都在自觉努力成为桐城文化的传播者、司法为民的践行者、和谐环境的营造者。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共讲述“六尺巷”故事1500余次,引导当事人参观“六尺巷”文化墙和原址800余次,许多当事人表示深受启发,愿意配合法官做好案件调解工作。
时下,乡村振兴路上,乡风文明正引领“传统六尺巷故事”跑出“新征程”。 (据安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