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之间演绎文明故事
——对话四川省绵阳市原文明委专职副主任、文明办主任赵方嵩
本报记者 杨文娟 实习记者 李林晅
        新闻提示:
        绵阳,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域,四川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经济体、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的美誉。
        改革开放40年来,绵阳人用双手书写了发展的壮丽篇章,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美丽山水城市等称号。近日,记者专访了长期奋战在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的原绵阳市文明委专职副主任、市文明办主任赵方嵩,听他讲述属于绵阳的文明故事。
        记者: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崭新阶段,也让置身其中的人的命运随之改变,您成长的印记与改革开放都有哪些关联?
        赵方嵩: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一是让我再次走进校门,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1975年,从盐亭中学高中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农村干了三年农活,当时物资十分匮乏,生活条件艰苦,这三年我接受的脏、累、苦的考验,成为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三年我担任过团小组长、团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让我有机会再次进入学校接受教育,1978年我考入了绵阳地区卫校学医。二是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我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1981年保定军民共建,1982年3月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我在1982年2月底被抽调到盐亭县委文明礼貌月办公室,开始了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1984年我被调入盐亭县文明办;1989年到绵阳市委文明办工作至今,从科员到主任,长期在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工作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我从事的是一项崇德向善的伟大事业,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事。
        记者: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的一名“老兵”,您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绵阳城市风貌和市民面貌的巨大改变,您认为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哪些特点?  
        赵方嵩:绵阳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与全国同步进行,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经历了思想解放、恢复秩序。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1982年文明礼貌月开始在全国开展整治“脏乱差”的活动,建设“洁齐美”,取消陈旧破烂标语口号。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尚。在城市以“三优一学”为重点开展城市文明建设,在农村以“三户”为内容开展农村文明创建。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广泛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199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后,绵阳率先提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1996年3月绵阳以规范市民言行为切入点,广泛、深入、强力推进“脏乱差”治理,直至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这之后,绵阳市制定了统一规范标准并严格实施,引导市民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遵守城市管理及其细则的规定。与此同时,市民也主动参与共同维护绵阳市的城市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1997年,绵阳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中央文明办通报了绵阳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绵阳市还参与了文明城市等测评体系的研制。
        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绵阳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蓝本,在巩固中提升、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
        记者: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蓬勃开展,给绵阳带来的巨大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方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绵阳市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市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开放、包容、创新、发展成为了绵阳的新发展理念;第二,市民行为习惯的变化。崇德向善、文明和谐成为绵阳城市氛围的新特点,建设、维护美好家园成为绵阳人民的新习惯;第三,基础设施大提升,城市功能大完善,成为推动发展的基础条件;第四,服务优化、效率提升成为推动发展的好环境;第五,科技教育领先、文化繁荣有序、生活品质提升,让绵阳人民感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享受到了文明创建的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绵阳最响亮的城市名片。
        记者:改革开放40年以来,您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有什么样的收获?
        赵方嵩:我是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我的思想认识在不断深化。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活动的开展及深化,我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后,1996年,我和同事们研制形成了强力推进绵阳文明城市建设的系列措施。后来,我在参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志愿服务条例”等研制和系列创建活动实践中,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在推动发展中的强大作用,提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建议、意见就有了底气。
        在此同时,我推动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由于始终围绕中央要求、百姓需求开展工作,加之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从而让我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更加符合实际、更接地气。
        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我形成了一些好的工作方法,在推动工作中不断取得成效,组织、领导和群众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并因此获得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记者:绵阳市获得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在第四届、第五届复核以后,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那么,绵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的动力源自哪里?绵阳市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让他们自发参与文明创建活动?
  赵方嵩:首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全民共识,这是绵阳发展最好的动力和源泉。第二,作为科技城,市民整体素质是推动绵阳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三,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绵阳有一套较为完善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绵阳要深化发展必须坚持不懈,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让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要紧紧围绕中央部署,研究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全民的道德实践,引导广大市民人人争当志愿者,打造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记者:绵阳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赵方嵩:绵阳市文明城市建设的许多做法受到了全国各地广泛关注和推广。比如早年的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建设,绵阳市以规范市民言行为抓手,推动讲文明树新风深入发展。近几年,绵阳市以“四化”(四化:参与的社会化、平台的社区化、活动的项目化、管理的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蓬勃开展。此外,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文明单位结对共建(绵阳市还提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每个单位结对一个村、一个社区、一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以及组织文明单位前往村社扶贫等),在村镇设立道德法制评议堂等等。
  记者: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之处,您认为当前社会精神文明领域还存在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赵方嵩:精神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实现了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一些问题比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问题突出、不良风俗习惯风靡,村民科普、健康知识以及思想观念落后等,还有道德和诚信的问题比较突出,包括社会心理问题、社会诚信问题、社会规则意识问题等亟须解决。
  记者:在新时代背景下,您认为应当如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进百姓、走在实处、走出新路?
  赵方嵩:我认为解决“认识”问题是关键。我们需要想清楚、讲清楚以及让群众认识清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推进体制,包括政策、措施、办法和保障等;第三,要搭建好群众参与的平台,创新开展人人参与文明创建的道德实践活动。
        文明建设者眼中的40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访谈录
当前:B1(2018年12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