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重在“悟”
黄国清

古人讲究读书之法,既要“入得书”,也要“出得书”,意即读书不能点到为止,对于书的精髓要精读细读,领会其精神要义,并悟出某个道理,这才是读书的宗旨。毫无目的地泛泛而读,不能称之为读书,只能称之为“观书”,即走马观花的“观”,观完心中仍是茫茫然,不知所以,这样读书纯属浪费时间,毫无任何意义。

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读书的“三境界”,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两个境界形容学海无涯,读书要耐得住孤独寂寞,达到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忘我境地。而第三个境界,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阅读后,忽然感受到有所获的成功与喜悦。读书者在这个境界中收获了成熟的思想,悟出了书中揭示的道理,因此,这个境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句古言并非要求读书之人要将书真正读上百遍,而是要求人们在读书时多思考,多体悟。鲁迅先生曾就读书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与思想:“我们读书如果不积极思考问题,不去和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不去联想和想象,不去反思和体验,那就是在‘替作者跑马’。”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称之为读死书,死读书,毫无意义。孔子在《论语》中有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读书并非只用眼看,还要用心记、用脑思考,才能有所悟,有所得。

我们读书所悟的最大成果,便是将前人的知识与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学以致用。然而,前人的观念与经验也并非是完全正确的,遇到有所质疑的时候,我们便要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为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并除糟粕、取精华,将书籍中的知识加以活用。总而言之,唯有亲身体验,才能让知识真正属于你。

当前:四版(2019年01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