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书一页纸,让我与文人一起“过年”
梁惠娣(广东)

捧读,有时是另一种历练。品味文人笔下的年,或妙趣横生,或细腻动人,或思忆怀旧,或温婉悠远,别有兴味。

丰子恺在《过年》一文中这样描写过年的快乐场景:“绝大多数人家廿七夜过年……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劈劈拍拍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在这篇散文中,过年的热闹情景跃然纸上。

冰心在《漫谈过年》一文中写了人们过年时关于“吃”的习俗:“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细腻的笔触,将过年的美食娓娓道来,令人垂涎。

汪曾祺的《腊梅花》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下雪了,过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来,到后园选摘几枝全是骨朵的腊梅,把骨朵都剥下来,用极细的铜丝把这些骨朵穿成插鬓的花……我把这些腊梅珠花送给我的祖母,送给大伯母,送给我的继母。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腊梅花,把过年装点得馨香诗意,如一幅水墨画,令人陶醉其中。

安妮宝贝的散文《山中岁月》中,也写到了她在外婆家过年的情景:“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到乡下外婆家过年。记得村里的祠堂,每年春节都会唱上三天的戏。全村的人都会聚在那个古老的大祠堂里看戏。祠堂门口是很大的一棵老树,树下面有人卖葵花子,黄萝卜,那种腌过的大萝卜,咬一口清脆而爽辣,小孩子都把它当零食吃。戏台很大也很旧,脚踩在上面还会咚咚的响。台上的人,穿漂亮的古装,演才子佳人的唏嘘爱情。台下的人,跟着长吁短叹。是非常热闹而温情的节日气氛……外婆心灵手巧,会做好吃的糯米团子,豆沙馅的,咸菜笋丝馅的。还有每年过年时,她自己炒花生,葵花子,做红薯片和冻米糖。那是乡下常有的零食。”她以清丽细腻的文字,把乡下过年的情景款款道来,引起了我们感情的共鸣。

通过阅读,跟各个地方的一起“过年”,令我们对不同地方不同的过年习俗有所了解,让我们对过年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4版(2019年0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