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犁新雨破春耕
刘世河(山东)

    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眼下正是惊蛰,昨夜的一场透雨,将我的思绪一下子就拉回到了童年的故乡,黄牛遍地忙春耕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观田家》,描述的就是农家春日忙耕种的景象。宋代的释智愚也有诗云:“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

    记忆中,父亲常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说的是春耕春种一定要抢准时机,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到秋天的收成。春耕时若是再赶上一场透雨,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清代的陈恭尹在《耕田歌》中写到:“春日至,农事始。鸡未鸣,耕者起。”农人辛勤忙耕的场景跃然纸上,这些场景恰恰是我在小时候曾亲眼目睹过的,而劳动场景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家的那把犁。

    那可是父亲的一件宝贝。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视庄稼为图腾,对那些帮他侍弄庄稼的农具更是十分珍爱,家里有一间偏房是专门用来挂放这些农具的。犁属于农具中的大件,所以父亲对它尤为器重。每年开春要用犁时,父亲都会先将它从墙壁上轻轻取下,拂去灰尘,再将犁铧擦拭得铮亮,然后将之平放在院子中央,这时母亲早已在院中摆放好三个大馒头和一碗炖肉,外加一碗白酒。父亲毕恭毕敬地跪在犁前,许下对农事的祈愿——这显得无比郑重的仪式,叫“祭犁”。

    后来我才明白,所谓“祭犁”,其实是取“吉利”的谐音,寓意一年春始,大吉大利。再后来,我从书中得知,原来这被父亲视为宝物的犁,还颇有些来头。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犁由木石所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并开始用牛拉犁耕田,继而使人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了出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犁”堪称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了解了“犁”的渊源,再回想起父亲当年“祭犁”的仪式,便越发地心生肃穆,并深感那把有着弯弯把子的犁,以及那头长着弯弯犄角的老牛,都是我们家的大功臣,劳苦功高而又默默无语,的确当“祭”当敬。

    喝了“壮行酒”,我家的犁就该奔赴农田履行它的使命了。父亲先套好牛车,再将犁小心地搬上去,随后他一纵身斜坐在车辕子上,一手扶着犁杖,一手扬起手中的鞭子,凌空打了一个响亮的鞭花,再用力往回一收鞭杆,鞭梢儿便不偏不倚地正扫在牛颈上。父亲呦喝出一声脆亮的“驾——”,老牛便迅疾地迈开蹄子,一路朝着村外的田野而去……

    于是,暖暖的春阳下,父亲、老牛、牛车与犁,以及乡路两旁已经冒出嫩芽的随风摇曳的柳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情画,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每每念及,心醉其中。

当前:B3(2019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