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生,献给了花灯
——专访自贡胡氏花灯创始人胡德芳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李林晅

胡德芳与花灯

胡德芳给花灯粘绣球

    初春的一个下午,走过一段长长的上坡路,踏过长满青苔的湿漉漉的石板,记者推开自贡胡氏花灯文化园里的那扇吱呀作响的大门,目光所及皆是悬挂在院内的一盏盏制作精美的花灯。

    再往前走,“裱糊室”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三五个裱糊工围站在胡德芳的身旁认真看她示范。只见她左手紧握一个灯盏的半成品,右手仔细地将绣球粘在灯盏上,腕起腕落,动作娴熟,全然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到来。

    眼前的这位77岁的老人,有着精湛的做花灯手艺,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执念,更有着血液里流淌着的勤劳和勇敢……她的一生,献给了她挚爱的花灯。

    与花灯的不解之缘

    说起与花灯的缘分,胡德芳笑意盎然:“从小对手工制作、剪纸、绘画的热爱是我做花灯的开始。”

    幼时的胡德芳便有着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和悟性,她用笔在自家的墙壁上画满了美女图,甚至在自己的衣服上画画。不管衣服上是什么样的图案,她总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添上惟妙惟肖的几笔。直至今天她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一件印有圆圈图案的衣服上给每一个单调的圆圈都添加了鼻子、眼睛、嘴巴的“趣事”。

    因家境贫寒,胡德芳早早地参加了工作。那个时候,写得一手好字的她,被自贡很多单位争相邀请写吊牌字,称得上个“名人”。就连当时已小有名气的民间剪纸艺人余曼白都看中了她的天赋,觉得她是一个好苗子而主动收她为弟子。从此她便与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剪纸结缘,开始跟着师傅尝试着剪一些花鸟虫鱼、盆景瓜果,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她逐渐掌握了这门艺术。“余曼白老师对我的影响很深,他教授的剪纸艺术,对我后来制作花灯有着极大的帮助。”采访中,胡德芳如是说。

    胡德芳真正地与灯结缘,是1964年自贡市政府举办迎春灯会。彼时,余曼白老师是此次灯会的总设计师,作为弟子的胡德芳也参与到灯会的筹备工作之中,当时她只是一个小助手,但是这次经历带给她的启发以及对她今后的人生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4年,任职自贡人民公园美工的胡德芳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被选为该届迎春灯会指挥部筹备组组长,在一无人才二无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她包揽了门票、广告、工作证、入园证以及灯会地形图等一系列设计工作。她大胆创新,不分昼夜地奔波操劳,为了设计一张规整完善的灯会地形图,她带领组员围着公园一边走一边测量尺寸,最终再结合自己的思路,呈现在纸张上。“现在自贡彩灯公园的地图仍然沿用了我当年设计的图样。”胡德芳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一次偶然,有位商家提出购买她的剪纸用于花灯装饰。这让熟悉花灯制作流程的胡德芳有了开设花灯制作工厂的念头。1989年胡德芳创立了花灯公司,正式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花灯王国”。

    坚守和创新成就一生事业

    今年,在第二十五届国际恐龙灯会上,被誉为“雅丽工巧、玲珑隽永”的胡氏花灯再次惊艳游客。而胡氏花灯之所以能在备受瞩目的灯会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胡德芳多年来的坚守和创新。

    花灯公司一开始的运转还算顺利,但随着大型现代彩灯进入市场,她的花灯公司曾几度面临倒闭。有人劝她放弃,但心里只有花灯的胡德芳选择了坚守。

    为了让传统技艺得以流传,胡德芳自掏腰包在彩灯公园开了一间店铺,取名为“芳草园”,主营自贡特色小吃,每年的营业利润几乎全部用来补贴花灯的制作。在她的坚持下,花灯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工人越来越多,花灯的储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更好地发展花灯事业,她先后带领工人迁址11次,最终在自贡彩灯公园安定下来。

    构思、画图纸、放样、焊丝造型、裱糊、喷绘、装饰,一个花灯要经过7个步骤才算完成。如今,胡德芳早已不记得自己这么多年完成了多少次这样的步骤,但却清晰地记着哪一个步骤是制灯的关键、哪一个步骤需要格外注意细节。

    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胡德芳还不断创新,她巧妙地将自贡“小三绝”的扎染融入花灯中,将制灯的普通花布改换成了扎染布料;还独创了剪纸花灯。“每年我都会潜心研发新品种,今年会有竹子花篮灯,还想成立花灯新产品研发工作室。”说起今年的计划,胡德芳头头是道。

    多年来,胡德芳做了无数个花灯,每一个花灯都凝聚了她的心血。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2019年,她被评为自贡市“十佳彩灯工匠”。

    一种精神世代相传

    如今,胡德芳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将花灯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在她心中,花灯象征着吉祥、光明、喜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我希望能够世代相传。”

    为了扩大花灯的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胡德芳连续4年带着30名员工赴上海、广州、福建、浙江及川内多地展演;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花灯的制作工艺,她连续两年在农村开办花灯制作培训班。在带过的众多徒弟中,最令胡德芳感到骄傲的是她的爱徒陈军,“他现在是灯界非常有名的设计师,比我厉害多啦,还自己成立了公司。”

    “她是一位心思细腻、心地善良的人,对每一名员工她都会认真地指导,甚至手把手地教。但对制作的工艺也要求得非常严格,她经常告诫我们,生活可以马虎,但是做灯绝对不能出差错。”44岁的程怡是胡德芳花灯工厂的一名员工,2008年,她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工厂。最初,她来的目的只是想靠做花灯补贴家用,但如今,她对花灯制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她告诉记者,现在慕名前来学习花灯制作的人越来越多,每一次胡德芳都笑脸相迎、诚心授教。

    在大女儿万玲看来,胡德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灯痴”:“母亲一辈子都在追求彩灯艺术,是一位‘资格’的‘灯痴’,她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花灯的制作方法以及花灯的传承。”采访中,万玲告诉记者,母亲身上的这种“工匠精神”让她感动,作为胡氏花灯的传承人,她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将制作花灯的艺术传承下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心无旁骛地磨炼技艺,穷其一生地努力坚守,或许正是对传统技艺最好的传承吧。

当前:A3(2019年03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