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应急产业 助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王郅强  项程舵

    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让强化应急准备、提高应急能力成为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改革和加强应急管理,及时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方对公共安全,特别是应急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所谓应急产业,是指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评估与恢复重建提供专用产品和支撑(含技术)、服务的产业。近些年来,我国应急产品技术含量不断上升,应急科研和装备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但也面临市场活力不足、产业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对此,建议2019年的工作在以下方面加以重视:

    实施精准化产业政策。发展应急产业,要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有机融合,加快形成与所面临风险相匹配的应急能力。相关部门要在解决已有产业政策落地落实问题上下功夫,防止政策“空转”;同时加强对应急产业政策的规划统筹和方向引领,在深入研究应急产业的细分领域及其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分类指导应急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中指出的标志性应急产品和服务、应急产业关键技术、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综合平台等。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把握好应急产业的发展的时机和节奏,以最小的介入成本,最大限度唤醒市场机制的活力。

    更好把握市场需求。据相关预测,我国应急产业市场年容量约5000亿元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从目前应急企业的主要产品及销售对象来看,大部分应急产品的市场相对有限,服务对象不清,发展目标不明,应急产品的公众安全需求市场急需拓宽。对于参与应急产业的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支持国家的战略安排;另一方面,要注重把握市场需求,明确自身的发展路径。

    更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社会力量是应急工作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当前,在国家产业政策利好的吸引以及各级政府的引导下,以协会(联盟)、公益救援组织和相关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纷纷介入应急产业发展,社会力量助推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让强化应急准备、提高应急能力成为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构建全民应急工作新格局。

    (作者:王郅强,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项程舵,系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特大城市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当前:A4(2019年03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