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春锄一地绿
梁永刚(河南)

    诸多农具中,锄头的性格最耿直。粗圆结实的木柄,宽大锋利的锄刃,锄头有着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让人一眼就能看透它坚韧无畏的本质。

    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长卷中,锄头是不可或缺的常用农具,也是农具家族中的“大拿”,既可除草、作垄、耕垦、盖土,亦能中耕、碎土、挖穴、收获,且水田旱地通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锄头出场亮相的机会最多,从春耕到青苗出土,再到夏日里的庄稼疯长,一直到秋收大忙颗粒归仓,锄头似乎少有休息的时候,不是被农人稳稳地扛在厚实宽阔的肩上,就是被牢牢地握在结满老茧的手中,在田垄上行走、辗转、腾挪,与泥土和杂草进行着无声的较量。

    杂草是庄稼的宿敌,而锄头恰恰是杂草的克星。一场春雨过后,地里的庄稼苗开始疯长,杂草也不甘示弱地与庄稼争夺着地盘和养分,成为了农人的心头大患。乡谚说:锄头响,春苗长。于是,锄头这个肩负除草护苗重任的卫士,在农人们挥汗如雨的劳作中,精神抖擞地游走于杂草与庄稼苗的羁绊之间,所到之处,敌人应声而倒。

    古代农书《种莳直说》中讲到的种谷耘苗之法:第一次曰撮苗,第二次曰布,第三次曰拥,第四次曰复。我的祖父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自然也不会知道古书上所记载的方法,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位锄地的好把式。在诸多的农活儿中,祖父最注重的就是锄地,而没有握过锄把子的人,很难想象出锄地的辛苦不易,更不会懂得锄地是一项何等耗费体力和蕴含技巧的农活儿。祖父在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锄地没有巧儿,脚手眼要到”,一句农谚俚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锄地的关键所在。老把式锄地,无论田垄再长,锄不到头不直腰,而且无一例外地都是“一步一换手”,不仅锄得快而且有章法,甚至连踩出来的脚印也排列得整齐规则,看上去就像是一排排绽放在田间的“花”。

    春锄过后,地里的泥土暄腾腾的,开始孕育一年的成长与收获。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叫做除草剂的东西逐渐在耕作中被普遍使用,如此一来,农人们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锄头也逐渐被尘封在偏僻的角落里。时间久了,锄头的木柄开始枯朽,曾经锋利光洁的锄刃也被岁月侵蚀得锈迹斑斑,有一天,它们或许会被扫地出门,踪迹皆无。

    如今,已风光不再的锄头逐渐从我们这一代人的视野中淡出,而我的儿子甚至已经不认识锄头为何物了。也许有一天,当孙子问我“什么是锄头”时,我只得教他翻阅厚厚的词典查找解释,或者带着他走进农耕博物馆,指着展柜内的展品告诉他:“这,就是我们的祖辈在很多年前使用过的农具。”

当前:4版(2019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