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志愿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
罗园

社区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

    奋战三年,四川省泸州市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对于泸州市民而言,这份成绩是508万泸州市民的努力成果。对于泸州而言,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的文明力量。

    行走在泸州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美丽的红黄色身影,感受到各种暖心的画面,他们是热心地服务他人的志愿者。在泸州,爱心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的大树就会将爱的“枝叶”伸向哪里。志愿服务正成为酒城鲜明又温暖的城市符号,让城市更有温度。

劳模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义剪

    点站结合

    凝聚志愿服务力量

    江阳公园内,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志愿者服务驿站内,志愿者正在为排队的老人测血压;电视机里,轮番播放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和江阳区便民信息;驿站内,雨伞、轮椅、针线包、急救箱、饮水机等摆放其间……特林桥社区居民罗良绪带着婆婆和一岁多的女儿正在江阳公园内玩耍。因为工作关系,罗良绪一家一年多前从成都才搬到泸州,这一年来,泸州的志愿服务让她倍感温暖。

    这些随处可见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泸州市许许多多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组织的。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泸州在城市社区建成11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在公园、广场、车站、城管岗亭和公共文化场所等建成12个“学雷锋志愿服务驿站”;在商场、集市、宾馆、医院、银行、邮局等窗口单位,建成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400个,主城区主要公交站台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30余个,基本实现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站)全覆盖,形成了“点站结合,立体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进一步方便百姓生活、扩大了志愿服务阵地覆盖面。

公益小记者活动

    品牌服务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坏人都是什么样,你可不要凭想象,熟人生人均可能,要提防。隐私部位很重要,内衣内裤都遮牢,若有他人想触碰,大哭叫……”3月初,在抖音视频上,来自泸州市纳溪区检察院的一段小视频中,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正在念着三句半,视频一上线,便赢得了三千多个点赞。这是泸州市纳溪区检察院“守护花蕾”关爱农村留守女童志愿服务项目,作为2018年四川省最美志愿服务项目之一,它创新形式向留守女童传授自我保护知识。

    无独有偶,在泸州还活跃着一群由江阳区法院7名女同志组成的“萤火虫”普法志愿者团队。8年来,她们组成的江阳区法院“萤火虫”普法志愿宣讲团走进泸州市多所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80多场法治宣讲,为10万余名师生和家长带去“微光”。

    除了来自检察院和法院的志愿者,在泸州,“酒城五老”志愿者也在关注和护航未成年人。20多年来,泸州共发动7万多名“酒城五老”志愿者,大力开展网吧监管、“野泳”劝导、心理疏导、校外辅导、护路引导等五大特色关爱活动。“酒城五老”志愿者已形成100余支网吧监管队、近700支“野泳”劝导队、2000支护路引导队、200余支心理疏导队和500余支校外辅导队,活跃在未成年人身边,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护航。

蒲公英普法进校园

    众人参与

    志愿服务形成常态

    在泸州,“红马甲”“黄马甲”早已成为酒城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从2017年11月起,泸州市开展“每周1小时”志愿服务行动以来,学雷锋志愿活动已形成常态化。

    泸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382个市区包保部门,包保110个社区,机关单位在职人员参与率超过80%,在职党员参与率达到100%,活动范围包括市区路口、车站、广场、公园、影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

    近年来,泸州市通过多渠道、广角度、大规模发展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社区志愿者为主体、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爱心人士统筹协调的志愿服务体系。目前,全市组建了24个支队、238个大队、529个中队,417个分队、435个服务站,注册志愿者达到40余万人。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入泸州人民的心中,并在传承中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全市7个区县以“文明委成员单位+志愿服务大队+民间志愿服务团体+爱心企业” 联盟模式,全部组建成立了“学雷锋爱心联盟”(孵化中心),搭建起爱心帮扶和邻里互助平台,拓宽志愿服务领域,组织开展了“邻里情深”“心理援助”进社区、“专项扶贫”、“帮一户人家,做一件好事,献一份爱心(三个一)”等系列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志愿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战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大街小巷,志愿者们正用自己的奉献,不断提升着城市文明的高度。

当前:A4(2019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