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飘雨,青草葳蕤。
在清冷的碑前,我虔诚地叩首跪拜。欲断还连的雨丝一如我的思念,细细密密地落在碑前,渗入泥土。故去多年的祖母在此安详地睡着,恍惚间,天地的博大和深沉都悄无声息地浮上了我的心头,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我复又叩首。
这一次,是叩与天地的。
天同覆,地同载。天和地,总是无言地容纳世间万物,无论伟大或者卑微、善勇或者丑恶,天地都以其仁慈而博爱的胸怀滋养着。因此,方才的叩首,是我叩谢天地的恩德,感念天地的覆载之恩的。
在我的身边,滋长着几许生灵——鲜嫩的绿色钻出泥土,其旁,是昨冬的萎黄枯草。我想,这应该是天地、是清明这个节气的有意安排吧?此时,新与旧,生与死,以一种微妙而真切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恍然间悟得一些道理——逝去,不过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每年春分过后的杨柳复青。昨冬的生命逝去了,今春的灵魂又开始拔节生长。清明时节,世间万物开始了新一轮的旅程,带着山水的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的光辉和温暖,带着天地的期许和慈爱,它们开始了生命之旅,孕育一年的生与长、收与获。
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安详和泰然。
在中国,有许多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大多可以引导人们从风俗仪式中生出种种感悟,这些感悟中既有对山与水的赞叹,也对天与地的感恩,而清明节,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在清明节这样一个饱含思念的节点,人们以祭悟生,在祭的另一面,是生者的希冀和珍惜当下,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以清明节为圆心,人们把追思和怀念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于是,中国的文化血脉就这样一代代地延续了下来,一如滚滚长河,奔流不息。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山水日月精神,即为清明精神,也就是天地精神。
清明节的祭,祭的其实是人格,是中国人在参悟天地后所被赐予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