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当和煦的春风吹绿枝梢、绵密的春雨沾衣欲湿、娇艳的花朵悄然绽放时,昭示着清明节就要到了。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得名与此时天气的特点有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而这个时节,也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光。
“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节总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溯、怀念,唤起被悲欢离合浸染的思念情结,每逢此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唐朝时与寒食节合二为一的清明节,过节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人们在这一天扫墓踏青、祭祀亲人。柳宗元在《与许京兆书》中曾这样描述清明节到来时的场景:“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直至今日,清明节这一天的空气中仍弥漫着思念的气息,人们虔诚地祭奠亲人,以此寄托心中深深的怀念。
清明节前后雨水增多,大地绿草如茵,处处桃红柳绿,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节,除了怀念亲人寄托哀思之外,也适合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古代诗人以清明节为主题的诗作尤其多,或记事、或寄情、或抒怀。宋代理学家程颢在《郊行即事》中写道:“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诗句描述了在原野披上绿装、山花点缀其间之时,踏青的人们穿过柳荫,在郊外尽情游玩的情景。黄庭坚也在《清明》中描述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生动地勾勒出人们在清明时节踏青郊游的画卷。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面对清明节时的心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各有不同。与人们在清明节这天纷纷外出郊游不同,王禹偁在《清明》中写出了另一种过节的方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向人们展示出一个读书人在清明节那天并没有外出踏青,而是闻鸡鸣而起、借火光读书的故事,诗句朴实自然,而古人奋发读书的毅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明代王磐的散曲《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则把古时清明节的民间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古时在清明节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在这风清景明的日子里,人们走进大自然,赏花、种树、放风筝、观流云,感受明净澄澈的景象,不负大好春光,好好珍惜当下,将日子过得富有文化气息和生活意义,这,便是弘扬“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一朝春醒时,风清日月明。清明节的到来,意味着热烈的季节即将来临,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一切都是那么鲜活美好。在四季的交替中,世间万物的生长、辉煌与湮灭,变得自然而真实。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怀念故人、缅怀过去,亦在这个节日里憧憬明天、种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