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好人好事本,许多人大概已经记忆不深了,多年前,它一度是校园里非常流行的学生们记录好人好事的小本子,但不知不觉中这个本子在校园里消失了。
近日,这本被忘却已久的小本子又出现在了浙江杭师附小的校园里。“本来只是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传统,不能丢,但是没想到学生这么喜欢这本小本子。”校长俞富根笑着说,现在好几个班的好人好事本,因为在学生间传阅得火热,封面都掉了。
推出第一天 就记录了近30件好事
杭师附小的好人好事本,就挂在班级后面的黑板边上,学生只要发现了好人好事或是自己做了好事,都可以记录在上面。翻开本子,上面整整齐齐地记录着每天出现的好人好事,虽然许多事都简单平常,但是看了让人心里暖暖的。
“3月5日好人好事本试行第一天,大家都很兴奋,争着要做好事,连老师办公室倒垃圾的活也被他们承包了。”403班班主任吕夏晶笑着说道。
那天学生们积极做好事的场景让吕老师非常难忘。“之前,我们每周会有一节班会课,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一周遇到的好人好事,做好事者就能获得积分,虽然每周也会有学生做好事,但是数量很少。”她说,好人好事本开始实行第一天就记录了29条好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积累54条了,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两件好事。
“昨天听写,有学生错了很多,结果,同桌就在放学后主动留下来帮他再听写一次。”吕老师说,这件事情就被受帮助的同学记在了好人好事本上,“现在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小事上,大家都会主动关注身边的同学,如果有人遇到了困难,不需要求助,便会有很多学生上前帮忙。”
除了吕老师,601班的班主任杨佳群也深有体会。“我带这个班6年,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随着年级升高,我明显感觉大家似乎不愿意交流了,班级氛围也没有低年级时那样暖。”杨老师说,有了好人好事本后,大家会在小本子上记下自己受到的帮助或是看到的感人事迹,因此这本本子就成了大家表达感谢和传递温暖的方式。
“前几天,班里一个调皮的同学把班里坏掉的凳子都修好了,我们才知道原来他是个修理能手。”601班的杨同学说。
好人好事本 曾是老师管理学生的法宝
“那时的好人好事本不是学校发的,是老师自己准备的,每个学生做了好事就可以记在本子上,每积累10件好事就能获得一个小红花,每个学期老师会根据好人好事本推选学雷锋积极分子。”2002年退休的杭师附小老师石信娣说。
她1966年开始从业,在她的印象里,好人好事本是从1985年开始盛行的。
“那时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用好人好事本记录学生们做的好事,一、二年级的孩子不会写字,便由他们口述老师来记,到了三年级就让学生自己记。”在石老师的印象里,那时的好人好事本上记录的都是学生们日常发生的小事,比如借同学橡皮、铅笔或是捡到遗失品交给老师等等。
“虽然这些事都不大,但学雷锋就是从小事做起,也因为这些小事,班里很少有同学打架、吵闹,氛围很好。”石老师说,当时带班除了好人好事本还有光荣本,前者记录学生日常的好人好事,后者记录学生为班级、为学校获得的荣誉。
“我记得我们班有一次设计的校徽被采用了,就记录在光荣本上。”石老师说起这两个本子很兴奋,正是因为这两个本子,班里的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助人为乐,也很想为集体争光,因此他们班经常被评为五好班级。
“我记得我刚当老师的时候,常说班主任要做的几件事,好人好事本就是其中之一。”在有30年教龄的沈莉老师印象中,好人好事本后来就渐渐流于形式,大家都不太重视,大概在1995年时已经很少见了。
“如今,再推行好人好事本,我还没太当一回事,但没想到学生们非常积极,大家都想成为本子里的主人公。”沈老师笑着说,她现在带的是一年级,学生们记录好事的语言非常可爱,她没事就想翻阅一下,定期在班里诵读每天的好事,现在对学生而言,被写进好人好事本已是一种奖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