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均在异地务工,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和接受教育,这些未成年人一般被称为留守儿童。本文探讨的核心,是教师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临时监护人”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
一﹑应统筹培训一线教师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很多老师由于教务繁忙,班务繁杂,缺少科学有效的沟通方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有的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理想。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急需学校及上级部门给予统筹培训,以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特别是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也能有法可循,优化关爱行动的效果。
二﹑应积极调动“临时监护人”力量
和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我称之为“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情感交流很大程度上对这些“临时监护人”形成最直接的依赖。所以积极调动这个群体的力量,对于更有效地关爱留守儿童意义重大。而这个群体,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的祖父辈亲属。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教育方法。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孩子们的学习以及家校联系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渠道,他们在这个方面几乎无能为力。
对“临时监护人”群体进行行之有效、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培训,能让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事半功倍。我建议以罗坚的6A教育模式作为主要依托,以学校开讲座集体培训,一线老师做个体的具体培训为主要方式帮助“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建立亲密关系,让留守儿童更多感受到亲人的关爱,最大化弥补父母关爱的空白。
6A教育模式,即接纳,无条件的包容;赞赏,认同孩子的情绪,具体描述出赞赏的行为;关爱,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成为给予者;时间,保证相处的快乐时光;责任,让孩子做能做的事,培养正确的判断力;权威,保护而不是控制孩子。
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任重道远。教师和“临时监护人”是留守儿童最经常接触的人,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地培训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