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太平桥
钱声广(四川)

    阳春三月,最能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一片片翠绿托起盛开的花朵,一阵阵春风吹得香气袭人,更有鸟鸣啁啾,蜂飞蝶舞,简直美得令人心旷神怡。

    我的故乡在安徽省全椒县,那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美丽的地方。如今,我离开故乡已40多年了,但故乡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血脉中搏动。

    那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传说伍子胥帮助吴国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借兵伐楚到了全椒,由于后方相距甚远,又隔着长江运输不便,因而粮草断绝,军心动摇。伍子胥来到全椒县程家市境内的桃园时,眼前一亮,计上心头。他令人在平地上堆起了一个又一个大土堆,呈梅花状,上面覆盖一层薄薄的米粮,然后号令军士,勇敢出击,打完此仗,马上埋锅造饭。军士见此,士气大振,最终破了楚国。这些土墩因此被后人称为“谎粮墩”,后改称为梅花垄。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汉代即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是在《全椒县志》中有记载的。2018年,全椒县荣获国家级“千年古县”的殊荣。

    我喜欢有历史的古城。古老的全椒县不仅有像憨山大师、吴敬梓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还有不少关于桥的历史传说。这里河流、池塘、沟渠星罗棋布,襄河更是像一条玉带般环绕着县城,仅在这条玉带之上,就建有七座古桥,且桥桥有历史,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东的一座古桥,被人们称为太平桥,旧时是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处。千余年来,这里一直传诵着一名古代官员为民、爱民的动人故事。据《全椒县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彭城人刘平出任全椒长(民不足万户曰长,逾万户为令),恰逢荒年,他整日为饥民寝食不安,将朝廷所拨的建城专款用于赈济灾民,并把原可建30里的大县城缩建为仅3里的小县城,由“城包街”变成“街包城”,后被发现,摘其乌纱,押送京城治罪。启程那天,正是正月十六,百姓闻之纷纷扶老携幼跟随哭送。行至一小桥边,刘平大恸,驻足挥泪向百姓说道:“望你们今后太太平平地过日子!”此后,全椒人就将刘平所停留过的那座小桥称之为太平桥。每年正月十六,人们出于对“太太平平”的祈盼,都要去“走太平”,走一走太平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千余年来,这种仪式相沿成习,逐渐衍化为全椒的一大民俗。

    过去的太平桥在县志的记载及人们的讲述中永存,如今的太平桥于2010年重建,为三跨连续梁的廊桥,全长为106米,桥面宽16米,寓意为正月十六;桥墩两侧建有四角重檐亭四座,寓意一年四季;一边长亭有二十四根支柱,代表二十四节气;廊亭上镶嵌着“江淮背腹,吴楚冲衢”八个大字,凸显出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性。大桥整体造型古朴大气,既有古典意蕴,又充满着现代气息。这座始建于东汉的神奇之桥,因了一个古老的爱民故事,每年“走太平”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近几年,每年均超过50万人次,影响力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顺着新华路、袁家湾……我一路走到了太平桥。沿着那些历史故事寻迹,太平桥的神奇传说犹如一轴徐徐展开的画卷在我的眼前铺陈开来,这画卷引领我走进先贤的精神恒途,去体会其为民、爱民的无私情怀,去体会那种“政有恩惠,百姓怀感”的真情。此时,夜色渐渐深了,华灯初上,太平桥的四周因霓虹灯的装点而流光溢彩,而我的思绪仿佛已随着桥下静静流淌的襄水穿越了时空……是的,一个为民行道、心系百姓的父母官,百姓会永远记住他的,哪怕历经千年风雨,他的事迹仍为世代传颂,受百姓景仰。

当前:4版(2019年04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