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先生乃一代京剧大师,我从未想过能与梅先生有在听戏之外的任何交集,更何况是登门“拜访”,简直如梦境一般。
我住进群力胡同之后,清晨遛弯儿拐过护仓胡同,走到护国寺街东头9号,竟听说这里是梅先生的府上。一时间,我与梅先生竟成了“街坊”,着实让人惊喜。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青砖院墙、朱红大门,清静、朴素、典雅。我虽有意冒昧登门,却数次碍于时间过早或过晚,甚感遗憾。
这一日,春和景明,行至梅先生门前,门竟是开着的。我有些惊喜,怯怯地在门外观望,终没忍住心情,跨门槛而入。
一入大门,迎面青砖灰瓦的影壁前,有一尊梅兰芳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先生西装革履,发型精致,眼神清澈温润,面容笑意盈盈,让人顿生亲和之感。院子两侧植有两丛修竹,竹叶青翠,在轻风中摇曳生姿,颇有“来风韵晚径,集凤动春枝”的雅韵。
前院有两株大树,院外便可见其树冠。入院细瞅,东面一株为椿树,龟裂的树皮透着沧桑,高挑过墙直插云天,喜的是,恰有一只喜鹊在树梢上“喳喳”地叫着迎我。西面一株为楸树,繁枝上悬挂有一串串种荚,如凤冠上的流苏一般,风过飘摇,耳畔似有珠玉叮当之音。楸树下,是一条橱窗长廊,展示有“梅兰芳访美艺术图谱(部分)”,这些图谱系1930年梅先生访美演出的发起者齐如山先生组织画家设计制作,共183卷,1987幅,涵盖京剧的服装、脸谱、砌末(布景道具)、乐器、舞蹈造型及剧场等元素,堪称京剧百科画卷。这些图谱皆是国画风格,有中英文对照介绍,生动形象地将国粹京剧特别是“梅派”艺术展现在美国观众的面前。观之,不由得让人叹为观止。
前院南面六间房是梅先生生平展,一段段视频、一件件实物、一帧帧照片、一篇篇文字,详细地记录了梅先生的艺术生涯。我缓步观看,整个身心完全沉浸在梅先生对京剧艺术的刻苦钻研、创新精进、不懈追求、弘扬传承之中,更是被梅先生在抗战时期罢歌歇舞、蓄胡明志、卖画谋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所深深感染。那一刻,他就是《抗金兵》中的梁红玉,就是《生死恨》中的韩玉娘,就是誓死抗日、铁骨铮铮的“中国人”梅兰芳。
迈过中门,一进入正院,我便因悠扬婉转的《贵妃醉酒》而陶醉了:“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优美的梅派唱腔如丝如缕,如纱如雾,萦绕小院,韵味十足。
正院迎面立一面木雕影壁,其后放置一高脚石雕鱼缸,池水澄澈,水草碧绿,几条红金鱼游来游去。东西厢房原为梅先生子女的居室和餐厅,檐下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现辟为展室,正进行一场“梅兰迎春画展”。梅兰本就深受文人墨客推崇,今又在梅先生府上展出,堪称相得益彰,人们赏梅,赏兰,更赏梅先生傲雪而立、坚韧高尚的风范。
正院北房,便是梅先生的居室。正中为客厅,里间为起居室,东西耳房是卧室和书房,皆洋溢着浓浓的文人雅士气息。想来,梅先生日日夜夜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研戏、作画、会客,不由感叹:亲近大师的感觉甚是美妙!
正院靠北有两株柿树,寓意“事事如意”,树上有新叶刚刚萌芽,枝头还挂着旧年风干的柿子。靠南有两株海棠,花开馥郁,美丽明艳,如雍容华贵的杨玉环,又似飘逸淑雅的洛神。走廊外有两株丁香,清新脱俗,馨香弥漫,树下似依稀可见梅先生每天吊嗓、练功、授课的身影……
缓步游走于梅府中,自觉也沾染了艺术气息,周身舒爽畅然,竟不禁小声哼唱起了那曲经典的《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久久未见梅先生归来,是演出?出访?开会?会友?我不舍地移步门外,转身,回望,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梅兰芳纪念馆”五个大字忽地让我万分怅然:大师已去,惟余追思。
我整整衣衫,掸掸灰尘,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