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春暖花开。浙江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也迎来文明花开。
一直以来,长安镇(高新区)坚持以新时代文明阵地建设为基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文明实践项目为抓手,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吹起文明风,唱响文明歌。
建设文明实践阵地,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平台
3月29日,2019年全市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工作现场会在长安镇(高新区)召开。“2019年,计划新建文化礼堂和精品文化礼堂各3家。”会上,长安作为镇层面代表汇报精品文化礼堂建设情况。
“各村的农村文化礼堂,正是长安发掘地域文化,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镇(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2018年,长安镇(高新区)完成新建文化礼堂4家,打造精品文化礼堂3家,文化礼堂覆盖率达80%,还被嘉兴推荐申报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镇。
走进兴福村乡风文明园,最美庭院、最美人物、村规民约等多个板块连成一片,十分壮观,“新的村规民约收集了村民的意见,是大家精神意志的体现。”村民张秋生说。
2018年,兴福村对村内原有的展示美好家风的家风家训园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乡风文明园,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宣传村内各种乡风文明示范,丰富了文明实践方式,扩大了宣传面覆盖面,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自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安镇(高新区)积极培育文明实践特色示范点,构筑文明实践示范路,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标杆地。
据了解,在阵地建设上,该镇(区)坚持打造“1+5+X+Y”体系,“1”就是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带,以镇(区)青年路到环镇西路为核心,沿线建设一批文明实践阵地,“5”就是理论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服务平台,“X”就是文明实践站,“Y”就是文明实践示范点。
截至目前,镇(区)已建立文明实践所1个,文明实践站20个,特色实践点80个。
组建文明实践队伍,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力量
阵地有了,如何让文明实践接地气、聚人气,真正为基层群众带去文明新风,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长安镇(高新区)坚持以志愿服务队伍为文明实践活动的主体,以志愿服务为文明实践方式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
3月30日,千余名海宁人齐聚长安“走大运”活动,共享春日健步走的乐趣。现场,随处可见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
“最后一个打卡点在长安公园广场东侧,盖好章后再来西侧领取奖品。”霞姐是长安范大姐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走大运”活动当天,她作为志愿者在现场提供咨询、向导服务。她说,今年是长安第三年举办“走大运”活动了,自己每年都主动报名参与其中,穿上红马甲,助力大美长安建设,意义非凡。
近年来,长安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日益强大,以公益品牌——长安范大姐志愿服务团队为核心示范,整合各类社会组织资源,从项目需要出发招募党员、青年、乡贤、专业人士等各类志愿者。截至目前,已组建“文化相伴”“暖巢助困”“弯腰一秒”等16支镇级志愿服务分队和50支村级志愿服务小队。
马路上、活动现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小红帽”和“红马甲”活跃其间,暖心贴心的服务无处不在。
培育文明实践项目,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载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制作麦芽圆子!”前不久,“扶芳公益课堂”第三期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的教室内如期开展。在手工培训课上,大学生家教志愿者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制作麦芽圆子,还用奶油、糖霜等材料来装饰圆子。
“扶芳公益课堂”是由镇(区)妇联携手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共同开展的儿童关爱项目,借助大学生家教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和兴趣特长,面向镇(区)26个村(社区)低收入家庭儿童开展免费课程辅导和特长培养。
目前,该项目已征集大学生志愿者300多名,开设10余门免费课程,直接受益儿童超过500人次。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过程中,长安镇(高新区)抓住“项目”这一关键词,牢牢把握基层群众的思想和习惯,增强文明实践项目的实用性和感染力,同时注重将其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在实践活动中传播好、践行好党的政策理论,并培育了包括“扶芳公益课堂”在内的11个精品文明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