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五四精神承继新文化运动的有益成果,以民主与科学为底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和革新化发展,在思想与实践层面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当时,各类教育理念及实践,影响并改变着社会整体观念。
平民教育,是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影响下的产物,以“惟民主义”为方针,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意图通过平民教育来最终实现平民政治,“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工读主义强调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并提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等。20世纪20年代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将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科学主义思潮也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不同的流派。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主张将科学内容尤其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应以科学为思想解放的武器,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以此作为解决一切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等。
在实践层面,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新学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具体领域也发生着变革。
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现一反清末民初依照日本学制的模式,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单轨制形式,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便利了无力升入中学的学生,沟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且将男女教育平等写入学制,顺应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中华职业学校、集美中学实业部等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的兴办,以及对职业教育平民化、科学化及实用化等方向的倡导,大力推动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变革,在教学研究方面集中表现在重视科学方法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大力促进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在国内开展一系列教育调查、教育测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工作,改进高校的自然科学教学。在校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倡导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允许学生在校内组织自治会、学生会,甚至打破清末以降严控学生评论时政的风气,在不少高校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组织,在倡导学生自我管理、出版刊物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务管理。
在推动女子教育方面,允许大学开放女禁,中等以上学校可以男女同校。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引导并支持平民女性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改变了近代女学“贵族式”教育和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鼓励和倡导各地设立女子中学、兴办女子高等学校等,逐渐实现男女教育的平等。
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教育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有一定助益。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烛照下,教育变革倡导者所从事的教育理论创造,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宝库;所从事的教育改革实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这一历史过程促进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引发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一次飞跃。
在面对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适逢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我们应当加深对五四运动时期教育的认识,了解其内涵,挖掘其当代价值,以助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