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是彰显于天下的大德,这种大德乃是对人的善本性加以发扬光大所形成之德。人的善本性是对天地万物之道的秉承和体现,因而明德乃是与天地万物相通之德、天人合一之德。
明德作为一种基于道的德,实质上是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它体现在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观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在现代文明时代的体现,彻底破除了传统价值观的王权制及其宗法制和天命观基础,使其中的许多糟粕被剔除,优秀的内容得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和继承了不少合理的传统价值观念,包括整体为重、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教化为先、其命维新、和而不同、天下情怀,等等。在继承其合理内容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些根本性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是在弘扬明德和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为主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治国方针。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为明德传统内涵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升华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种升华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明德根本精神和崇高境界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培根铸魂”的重大课题。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根”就是数千年以来生生不已、绵延发展的明德,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道德追求和精神标识;“魂”则是正在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鲜活灵魂和不竭动力。培根就是要厚植明德,铸魂则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涵化人心。今天,厚植明德就是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完善它,使之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民之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明德。
以明德培根铸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学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担当。学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者、阐释者,也承担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涵化人心之责。新时代的学者要担当起这一神圣使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一方面,要有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勇气和功力,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承担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履行以德化人、以德育人、以德培元的使命。
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唐人孔颖达对“三不朽”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学者不仅要追求立言,而且要讲究立德、立功,只有同时关照“三不朽”,才能做出不辜负时代和历史的学术精品,才能成为其思想和学说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学术大师。北宋张载(横渠)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而将生之刚健有为、积极入世的精神境界和处世态度推到了极致。“三不朽”也好,“四为”也好,它们都意味着人的生命虽有终结,但人可以做出贡献永存世间的真学问。这种对真学问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有限生命而追求不朽精神、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人格高尚的独特形式。真学问才能惠及当代和后世,虚假学问不过是过眼烟云。真学问就是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诉求的真理,就是能够融入明德传统的精华。
“三不朽”和“四为”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前提在于自我完善,在于修身立德。《大学》把修身视为明明德于天下之本,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只有认识到了“本”的重要性,才算具有最高的智慧。但是,修身并不纯粹是为了修养身心,而是要明明德于天下。孔子主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大学》更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一言蔽之,先哲的这些经典说法都是强调学者要有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要求学者弘扬先贤的宏伟志向和大家气度,修身立言,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学问,努力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不朽”学者。而这也正是民族、国家和人民对学者的殷切期待。
(作者为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