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阅读的“共读时代”
杜浩

    近日,“共读时代”的说法悄然兴起:每翻一页书,你就可能‘掉’进一个热热闹闹的社区,你甚至还能间接参与到作家的后续创作中……在互联网产品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正在迎来具有阅读的参与性、分享性、共同性、集体性、交流性、互动性的“共读时代”。

    最近,一位女性读者称她在地铁上用“起点读书”App看小说时,阅读速度变“慢”了,因为她从数字阅读中发现了新大陆。在她看的小说中,每一段话的末尾都标注有一个小小的数字——那是专门为读者设置的“段评”功能。点开数字,可以发现其他读者在读这段话时所写的感想,有些感想甚至能引发“弹幕”般的热评。这,就是“共读”。

    阅读的“共读时代”,首先体现在“共时间”上。“网易蜗牛读书”App推出的“共读”功能,能让你把读书这件事纳入“亲密关系场”:和相隔千里的朋友们,颇有仪式感地相约同一时间读同一本书,这种读书体验,是不是还有种心有灵犀的浪漫感?天南地北的爱书人为了一本好书,共同奔向“共读小组”,彼此关注对方的阅读进度,被“量化”的阅读时长,代表了这个陌生社区里每个人的“读书表情”,这让你恍若回到需要排队“等书”的大学图书馆……

    而与微信社交紧密绑定的“微信读书”,开辟了“共场所”的两种视角。在“共场所”的微观视角里,大家能窥一眼好友的阅读生活,读一个好友的读书笔记,或是一览好友读书排行榜,就像是钻进了他(她)们的小书房,甚至可以送一本心仪的书给好友。

    共读时代,还可以体现为作者与读者的“共创作”。编段子、“抢楼”、撰写角色小传、梳理作家世界观……这是“共创作”。当读者吐槽或质疑时,作者还会“亲自下场”来解释构思理念;当有人捕捉到常识性“硬伤”时,作者会迅速更正,并在“段评”里告知所有读者“已改”。

    读书大家林语堂在谈到读书艺术说: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自己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实际上,读者之间的种种“共读”,就是建立在读者在选择作品时的共鸣基础之上。因为在文化趣味上、风格上是有着共同点和喜好的,读者甚至会发现这“共读”之中,有与自己相似的读者,乃至自然形成一种阅读的集体文化心理和意识。因为“共读”,读者具有了“类似的心灵”。

    如今,我们提倡“全民阅读”,建立“书香社会”,其重要特征是大众、读者的参与性、共同性,为此而形成社会合力,变成共同的愿景和追求。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共读时代”的到来,是符合阅读的社会文化潮流和时代精神的。

当前:4版(2019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