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举办,数字阅读与5G相结合的尝试打造出鲜活的沉浸式体验,数字阅读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忧,认为数字阅读似乎是肤浅而缺乏深度的。然而,数字阅读难道真的不能有深度吗?
在质疑数字阅读的碎片化不够有深度的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碎片化阅读正在向作者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如何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清晰简洁地表达观点?如何能够用短短几行字吸引到读者?如何避免内容空洞乏味?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数字阅读时代,作为读者我们更应该学会挑选优质的文章来阅读。简短而优质的文章不仅节省阅读时间,而且能在每天坚持阅读的长期积累下慢慢培养读者的思辨意识。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字阅读正以便捷的方式不断塑造着我们快速思考能力和辨识速度,这,是数字阅读带给我们的文化福利。
阅读纸质书时,翻动书页可以感受到迎面扑来的油墨馨香,这感觉正如作家苏童所说,“纸质阅读是生活的一种诗意”。的确,纸质阅读能避免各种广告消息的干扰,而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家也确实可能因为跟风而缺乏独立思考。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数字阅读的价值。其实,现在的一些阅读器不仅具有仿真的纸质效果,而且同样可以保证不被干扰;再者,如果选择看的文章质量高、有深度而且文字还精炼,一样可以引发读者的深思。假设一个人看到一条信息后全盘接受,读到一篇文章后囫囵吞枣,即使阅读的是纸质书,也依然不能够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其实阅读方式、阅读载体并不能完全决定人们能否深度阅读,只有使自己将思考变为一种习惯,让思维逻辑和批判意识保持清醒,人们便能坦然地面对数字阅读,从而在电子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可见,数字阅读是否有深度,取决于阅读者是不是一个擅于思考的人。深度阅读不在于读了多厚的书,多长的文章,而在于我们是否具有持续思考的能力。开卷有益,积少成多,不管读什么,读完后积极地去回味去思考,才是有质量的阅读。在写作时代和出版形式都发生着复杂变化的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开发数字阅读的渠道,以之丰富和补充我们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