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先驱李大钊曾这样寄语中国青年:“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100年过去了,先辈的叮嘱言犹在耳,站在新时代的前沿之上,有这样一群青年,正以青春的名义书写着奉献、传递着梦想。
2018年9月1日,是巩建宇来到青海支教的第一天,从燕赵大地到青藏高原,辗转近1700公里的距离,他用“支教”诠释着五四精神最美的当代价值。
巩建宇是河北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团分队长,和他一同前来支教的还有7位同伴,都是刚毕业便一同参加201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他们四人一组分别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与江西沟乡民族寄宿制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报名参加支教团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希望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初次来到倒淌河镇的巩建宇被高原的美丽与神秘所吸引,小镇的宁静与柔美也让他暂时忘却了思乡之愁,但与此同时,面对的却是3200米高海拔的不适。
“有时候高原反应会导致头痛失眠,在平原不怎么感冒的我们,没想到一来支教就接连‘中招儿’,所以我们相约跑步锻炼,一方面是为了更快地适应高原气候,另一方面也不想耽误了支教工作。”回忆起刚来到倒淌河镇的日子,巩建宇对“种种不适”只是轻描淡写,严寒、高反、饮食不习惯在他和伙伴们看来都不算什么。生活条件的差异越大,支教的想法反而愈加坚定。
在学校中,支教团主要负责语文、科学、音乐等科目的教学任务以及部分校办、团建、电教、后勤等方面的行政任务,每当有班级缺少老师教学,巩建宇与他的伙伴们也会第一时间顶替教学。
支教前,巩建宇曾想到要尽全力帮助学生们提升学业与品德,可当他来到学校后,他又增添了一个新目标——将支教转变成“支心”:支教团不仅要让孩子们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更要用一己之力带给孩子们温暖。
“在上课时,孩子们的眼睛就像青海湖一样清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希望保护好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在做好支教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掘并吸引社会资源开展力所能及的教育扶贫工作。”在支教前,巩建宇及团队的伙伴们就已经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孩子们筹集了5000元善款,不仅购买了棉衣和保暖三件套让孩子们温暖过冬,还成立了“童梦同行”奖学金和“一对一”长期帮扶机制,在助力贫困学子求学梦的同时鼓励他们上进好学。
支教团的温暖还不止于此,巩建宇和支教伙伴们更希望带孩子们认识家乡之外的广阔“天空”。今年4月,在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积极筹措下,“童梦同行”游学活动正式起航,来自共和县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倒淌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的优秀学生代表怀揣着向往与期盼,前往首都和河北保定等地开展为期六天的游学参访。
“‘童梦同行’公益游学带领孩子们走进城市,感受城市的繁华与文化,让他们的世界里不再只是牛、羊,还有一个个可以实现的足球梦、发明梦、美术梦、科技梦。希望此次游学活动可以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颗奇妙的种子。愿来日再见之时,他们已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巩建宇带着与孩子们的闪光记忆,期待着未来。
今年是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青海支教的第14年,每年支教团都会如约而至,在祖国西部书写青春、构筑梦想。在支教团中有这样一句口号,激励着每一个像巩建宇一样的志愿者——“青春汇聚、河流入海、弘文励教、薪火相传”,这不单是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更是支教团队的志愿力量、青春担当。
如今支教生活快要结束,但这富有奉献使命的接力棒却依旧在巩建宇和伙伴们的手中传递,相信他们会用美好年华书写时代旋律,将大好青春奉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