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篇文章中学习和发现习作的要素,是群文阅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提高习作能力才是目的和归宿。下面就以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习作。
一、立足文本,感知写法
四年级上册《语文》有一首古诗——王维的《鸟鸣涧》,最大的特点是诗人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来凸显春夜山涧的寂静。我就以此为切入点,教学生们学习“环境描写之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
二、组合文本,领悟写法
为了加深学生们对“以动衬静”写法的理解,我又选择了3个文本——《上海的早晨》(节选)、《瑞雪图》(节选)、《家》(节选)。这几个文本的共同之处是都运用了“以动衬静”,而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所写到的“动”和“静”又有区别:《上海的早晨》是用动作衬托出早晨的安静,《瑞雪图》是用细小的声音来衬托冬夜山村的宁静,《家》用动物的鸣叫衬托人物内心的孤独。通过阅读比较学习,我又回过来总结“以动衬静”的具体写法:即用细微的动作、细小的声音、动物的鸣叫等各种不同的“动”来烘托环境的安静、宁静或者人物内心的孤独等这样的“静”。
三、迁移拓展,巩固写法
经过多文本比较阅读,学生们对“以动衬静”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此时,我再给出几个片段,让学生们判断作者到底使用了哪种衬托的方法。
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要会运用,即语言的输出。因此,让学生们灵活将“以动衬静”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才是这堂课的最终目标。于是,我给了一个场景——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夏夜,并提出,要运用上当天所学的写作方法,来凸显夏夜的宁静。写作之前,我先让学生们说说,可以写到哪些事物。学生们脑洞大开——蛙叫、蝉鸣、树叶的沙沙声……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学生们的习作很快就完成了,而且笔下的“静”也是“百家争鸣”,各有特色。
经过这次尝试,我领悟到,群文阅读是架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可以使课堂更高效。同时,教师还可以巧用群文阅读来教给学生们更生动有趣习作的方法,这让习作教学变得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