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天好习惯” 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重庆市永川区红旗小学校  杨晓阳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根本所在。

    孩子的品行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品行出现的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诸多后天不利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出现、发展甚至恶化的。人们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在那些品行出现问题的孩子们身上往往积聚了太多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恶”,这种积聚实际上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

    经过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往往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好,许多时候实质上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出现了问题。大量事实表明,不良习惯和品行一旦形成,不仅会直接影响孩子小学阶段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产生很坏的影响。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呢?

    培养好习惯从小时候抓起。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就像海绵,大量地吸收着来自外界的不同性质、形形色色的知识和信息。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像白纸,家长和老师在上面描画什么,孩子们很容易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状态。一个人错过了这个有利的时机,就有很大可能性错过为梦想奠定基础、为人生积聚力量的最好时光,进而影响自己的未来发展和一生。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把培养儿童良好习惯贯穿在日常各项活动之中,把培养学习好习惯、生活好习惯作为第一要务。

    培养好习惯从细节抓起。英国哲学家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一个人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和细节里。要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注重细节的能力,比如注意自己的站相、坐相、走相、吃相,注意每一次作业和考试的书写工整,注意日常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等等。在对这些小事和细节的日积月累过程中,即使刚开始会有些累,但一旦形成习惯,将受益匪浅。

    培养好习惯从反复实践抓起。习惯靠养,靠一点一滴的说教、示范、引导、渗透、纠正……周而复始,方能达成。我们常说的“养成教育”实则就是习惯的培养。这一过程,必须经过反反复复的不断实践,在千千万万个细节的反复中才能促使好的习惯养成。因此,无论是对于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好习惯需要彼此间时时刻刻的相互感染、示范、牵引、矫正,彼此间时时刻刻的身体力行、相互促进。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润物无声,家长、老师要静心耐心平心静气,在一天天一个个细节的养成中学会等待,陪伴孩子慢慢成长。

    培养好习惯从家校共育抓起。“天天好习惯”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教育目标,致力于孩子好习惯的精细培养,达成孩子好习惯的时时展现。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实践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他们的用心、细心、耐心、恒心是决定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根本保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天天好习惯”德育的核心,并注重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将“一日常规礼,天天好习惯”作为基石,以家长和教师的日常好习惯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以天天好习惯推动养成良好品行。要注重教师和家长的示范引领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作孩子们的榜样,并讲究良好习惯培养的沟通策略,促进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言语一瞬间,行动许多年。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家长必须摒弃浮躁、功利的想法,回归基础教育的本质,回归孩子成长的本真,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细水长流,才能真正做到习惯成自然。

当前:三版(2019年05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