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煤矿这片热土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汗水谱写着属于煤矿人的精彩篇章。
“能吃苦,稳重心细,是个好苗子。”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符大利对他的“得意弟子”李悬赞许有加。
2014年,27岁的李悬调入机电部从事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建设工作。第二年9月,李悬和智能化攻坚小组接到了首个中厚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安装、调试的任务。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面对任务李悬倍感压力,但他迎难而上,在师父符大利和矿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用26天完成了井下监控中心所有监控设备和通讯设备、工作面电液控系统电源、环网设备、185台电液控设备、近3000根通讯缆线、640个传感器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实现了地面远程采煤常态化。李悬参与的《国产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项目,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与的《中厚煤层国产综采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八届陕西煤炭工业科技成果特等奖、黄陵矿业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纪不大,技术过硬,能用精湛的焊割技艺将边角料加工成起大作用的工器具,凡是热切割与焊接有关的作业,他都能搞定。”提起队里的电焊工周田军,掘进四队的队长杨晓勇一脸赞许。
2018年4月,掘进四队承担了矿掘进巷道设备陈列车改造试验工作,要求15天内完成设备陈列车的加工和安装,而此时区队唯一的焊工却因合同到期离矿。面对窘境,周田军主动接下了这批“瓷器活”。他根据井下现场情况设计图纸、下料加工,强烈的电焊弧光让他泪流满面,焊花在他身上烫出一个又一个“火泡”,但他却毫不退缩,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周田军还擅长搞技术创新,两年来,他先后参与完成了2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3项获得国家专利。
敦实的身材配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严后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能吃苦的硬汉子。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他一天下五次井,在井下待30个小时是常态;为了尽快掌握采煤机的工作原理,他经常自学到凌晨两三点,每一本专业书都被他翻至破破烂烂。在综采一队,严后水起过底、扛过胶、打过眼、背过油、清过煤、开过机、拉过架……然而他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经过四年的勤奋与钻研,严后水迎来了收获的春天,从一名农协工成为了合同制职工,转正后的他更加勤奋钻研技术,2015年,他代表一号煤矿参加“冀中能源杯”第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