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寻访活动成为行走的思政课
江苏省无锡市春星小学 谢颖

    近年来在带领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以寻访活动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改进各项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力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

    在公益活动中培育博爱之心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选题,因此活动主题一方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使活动具有可行性。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会日。当天,我带领学生们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广场上红十字会搭建的大帐篷里。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孩子们,并向大家介绍了红十字会的工作宗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接着,带领我们参观了一些救援设备,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些琳琅满目的器材吸引住了。工作人员也对学生们进行了详细讲解:“这是除颤器,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抢救设备之一;这是卫星通信设备,可以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这是钳子,可以夹断钢筋……”听了介绍,我和学生们都发现红十字会的救援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不仅需要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还需要掌握许多专业的救援技能。接着,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心肺复苏相关要领与方法:评估环境、检查患者意识与呼吸、胸外按压……学生们仔细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认真练习标准动作,受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称赞。

    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寻访活动虽已结束,但仁爱的种子却在队员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以此为契机,班里的学生开始逐步走进各类公益活动:学雷锋打扫卫生,做社区的“美容师”;做志愿者,劝导文明交通;来到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欢笑;参加“一杯姜茶”活动,为清洁工人送上围巾、姜茶……学生们不光自己热心公益,还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带动父母亲朋参与到各类公益活动之中。

    由小发现开始的深度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主要来源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学生选择的主题往往会与“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相关内容重复,虽然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学科中的教学目的和角度不同,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完全可以进行有机融合。

    “道德与法治”中有一课《小水滴的诉说》,主要教育孩子要珍惜水资源。在课上,有学生提到身边的伯渎河之前污浊不堪,这几年渐渐变漂亮了。我肯定他善于发现,并捕捉到此主题的意义,开始策划伯渎河的寻访活动。5月11日,“伯渎河——不一样的存在”寻访活动正式开始,分“我晓伯渎辉煌历史”“我看伯渎重焕生机”“我绘伯渎美丽蓝图”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孩子们来到梅村泰伯庙,聆听江苏省非遗传承人张敏伟详细讲述“泰伯奔吴、兴修水利”的故事。第二阶段,学生来到梁鸿湿地公园,寻找伯渎河的源头,对伯渎河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两次寻访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伯渎河环保主题的话题讨论,学生们在班队课上想出了许多妙招儿:小河长巡河制、制作环保宣传单、利用游船宣讲伯渎历史……为了将这些环保理念付诸行动,学生再次来到伯渎河畔,有的向行人发放环保宣传单,有的向居民宣讲伯渎河的历史,有的沿河捡垃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伯渎河贡献了一份力量。

    让学生获得“进入世界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当成为基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开展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附近有一所敬老院,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孩子们发现,这里的老人生活得十分安闲,也比较快乐。大家很好奇,是谁管理着这座敬老院。带着疑问,孩子们寻访到了这所敬老院的院长。院长高大、帅气,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学生们从院长的口中得知,敬老院不光请了护工来照顾老人,逢年过节,敬老院还要给老人们送礼物,组织老人们开展各类有意思的活动。真实的故事最感人,真实的故事最温暖,孩子们深有感触:“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实事,孝顺长辈、关爱老年人。”

    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还要有“进入世界的知识”,丰富和释放知识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看似小小的寻访活动,却包含着大学问。寻访活动恰似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知识与体验,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当前:三版(2019年06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