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在移动设备上下载专门的APP扫描现场的导览图,就能一睹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沉寂百年的古窑址,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又重新“活”了起来。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如何让更多的人接触文化遗产,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数字技术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带领我们领略过去文明的辉煌。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冰冷的、晦涩难懂的、“藏在深闺人不识”的状态,而是生动的、有趣的,可以融入时代,走进大众生活的。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起步并不晚,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此后,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圆明园相继建成。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公布两批示范项目,并与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两期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培训班,标志着中国“数字技术+文化遗产”迈入了2.0时代。
随着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在文博领域涌现了大批优秀成果。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让文化遗产借助数字技术再次“重生”,更重要的是挖掘其新的生命力,使其形成新的价值,可以被更广泛地延伸和利用,以全新的模式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比如湖北省博物馆依据湖北随州出土的2600多年前的妆奁底部的漆画作品原始资料制作动画短片,并出版了同名的填色图书,鼓励观众用画笔跟古人对话;数字圆明园通过对消失的文化遗产圆明园的复原研究,形成了数字圆明园原创IP ,并以此为基础研发了产品线,涵盖了数字展演、文创产品等领域,展现了从文化价值的挖掘研究到IP打造再到产品化运营的全产业链范例。
值得提醒的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必须要有强大的学术支撑。正是因为前期充分的研究、投入、转化,才能有震撼的数字化成果,才能带给观众亲历感、参与感,使观众在体验中建立知识链接,并引发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