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务实高效 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中共海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邵茂华

    按照海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安排,根据江苏省推进会议精神和上级领导的指导意见,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打造、强化统筹推进,积极推动阵地建设全域化、志愿活动常态化、组织保障制度化,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实践阵地。结合12个区镇的地域、产业、文化、人文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区镇实践所、站阵地建设。一是注重与特色产业资源相结合。悦来镇的东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是一个涵盖科学实验、手工创客、幼儿教育、提琴制作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项目,我们按照“以未成年人为主体、兼顾当地群众、辐射全市所站”的思路建成了教育服务特色实践所。同时,挖掘悦来镇红色文化,将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站点、文明实践大讲堂等功能融入其中,使之更好地服务群众。二是注重与区镇发展战略相结合。海永镇位于崇明岛,根据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协同规划要求,定位是建设“花香海永国家级农业生态公园”,为此,我们指导实践所办公室进一步挖掘小岛的“围垦精神”和“围垦文化”,设计户外拓展体验实践项目,将生态文明理念和思想通过分众化、互动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来呈现,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与生态发展战略的联动互融。三是注重与历史人文资源相结合。通过挖掘常乐、余东、三厂等区镇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具有人文价值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乐镇是张謇的出生地,我们以张謇纪念馆为中心,突破“所”是“一栋楼”的固定思维,建成了常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街区,实现了所站建设的创新与突破。目前,12个区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镇一主题、一镇一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布局。

    立足实际,推出精准服务项目。针对志愿活动“策划不接地气、服务不重实际、活动不能持续”以及“经验主义走老路、拿来主义老套路”等问题,探索规范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一是试行“文明实践项目超市”模式。面向机关部门、社会组织等招募服务项目,结合市民需求,开展申报征集;利用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有线电视“云平台”、应急广播等向群众公开项目;组织志愿者在每月20日的“文明实践统一服务日”开展活动,实现供需对接。二是建立项目设计“研讨论证”模式。要求各地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名师、儿童教育专家、市民群众等,就即将推出的项目进行探讨论证,确保项目切合实际、满足需求、贴近群众。三是完善“道德银行”激励模式。四甲镇的道德银行探索已开展了近20年,中央电视台于2015年曾作过专题报道。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我们将道德银行与志愿服务回馈激励相融合,在全市各实践所、站全面推行,加大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力度,实现公益道德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健全机制,确保常态持续推进。把立足常态、有效运行,作为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的关键,不断完善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确保队伍常在、阵地常开、工作常态。一是组织开展月度现场观摩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月度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展示各实践所、站建设情况和工作成效,加强交流学习,推动工作创新。二是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由中心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日常摸底调研,不定期深入区镇、村(社区),了解现状、评估工作、指导建设,督促推进。建立工作信息上报制度,及时反映各地工作动态,推动全市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三是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将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和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纳入文明创建以及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之中,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围绕培育特色品牌、优化志愿项目、广泛开展活动等重点,努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当前:B1(2019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