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需要教师言传身教敬业爱生,需要教师不断淬炼纯粹而炽热的为师之心。
一、怀有教师职业的纯粹初心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有热爱教育的情怀,淡泊名利的坚守,教书育人的定力,也就是要有一颗立德树人的纯粹的初心。实际上,做教师的幸福,源自于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可。选择了做教师,就得安心从教、热心从教,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舒心静待花开。
二、拥有对学生的宽厚仁爱之心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以心灵感染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拥有宽厚仁爱之心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心,就不能做好教师。
对学生宽容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该不分贫富、不论美丑、不管智愚,一视同仁。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偏爱,不偏袒,不抱成见,对特殊学生群体更加需要特别的关爱和付出。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仁爱之心,不急不躁,学生犯错时能耐心教育诱导,真心交流沟通。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犯小错误而发火,不为一点小事就气急败坏,要以宽厚慈爱感染他们,建立一种和谐友善真挚的师生关系。
要舍得时间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的关爱学生,需要了解每个学生。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俯下身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细节,用春风化雨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这就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学生交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甚至挤出时间走进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等。
要以发展的眼光呵护学生成长。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信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许多时候,师生关系紧张缘于学生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学生认为要求过高。教育是引导、是唤醒,是帮助,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绝不能违背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揠苗助长。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慢”,需要教师有定力和耐心,在教育的一亩三分地上精心耕耘,静待花开。
三、磨炼终身学习自我更新的恒心
作为教师,终身学习是其职业的内在要求。陶行知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行业也是如此,走班教学、选考模式、自主招生等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有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者的自觉,必须终身学习,自我革新、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现在的学生比之过去更重视个性发展。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学科学习上的表现未必优秀,但往往拥有自己的爱好或一技之长,这样的学生往往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教师固然要用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来“征服”他们,同时更应该以高远的境界、广阔的视野对他们进行熏陶和引领。教师必须自己跋涉在终身学习的山路上,厚积学养,用源头活水为学生成长提供潺潺的清泉。
四、打磨自己让业务精湛的匠心
教师使命需要教师以精湛的专业水平来达成。今天的学生和家长比之以往更具“个性”,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转变教育方式,更多地因材施教。专业能力强,那“树人”的方式方法就更多,道德定力深,那“立德”的才更有说服力。如果教师上课的专业水平不足,面对学生捉襟见肘,办法少,甚至以讹传讹,企图蒙混过关,哪能启迪学生智慧,开发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呢?这岂不是误人子弟?何谈师德师风!这是专业水平低影响了“师德师风”的问题。教师磨炼专业能力和水平要独具匠心且终身笃定奉行,不能有“本领恐慌”!修炼德才兼备,追求德艺双馨是教师永远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