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习共同体”关注“每一个学生”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张祖庆

    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曾说过:“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是拥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教师也必须从心底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曾经,我很幼稚,以为所有学生都可以做到一模一样,如果一篇课文有的学生10分钟能背下来,我会认为其他学生也能办得到;如果办不到,是因为他们还不够用心;曾经,我很严厉,我要求学生都达到我的要求,我以为我的要求很低,每个学生都做得到;我一直觉得自己认真负责,对待所有学生都很公平……

    我的问题是,把众多学生看成了“一个”。

    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必有不同,在校表现也是各种各样,是所有因素综合的结果。不尊重学生天性,不了解学生个体,奢谈教育,不仅是幼稚、严厉,甚至失去了教育最应该有的人情味,是冷酷。

    如何让课堂既是理想的样子,又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呢?

    教师确实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但请注意,这只是理想状态、广义概念,即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不以统一标准去限制学生,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

    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既做不到听到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也做不到时刻观察每一个学生,更何况,教学经验的成熟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因此,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试着让学生关注学生,打造“学习共同体”。

    一、学会倾听他人,比学会表达更重要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学生不仅要会听教师讲,还要学习听同学讲,有足够耐心听懂表达,理解意思,并由此判断和整合,得出自己的观点。学习倾听,就是学习增强专注力。很多人“答非所问”,并不是不会答,而是不会听。在课堂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倾听能力培养起来之后,学生之间的课堂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这是共同学习的基础。

    二、梯度设计教学,比活动丰富更有效

    打造“学习共同体”,必然要借助分组学习方式。如何分组是一门学问。我们很多时候选择强弱搭配,让每组能力均衡,学生以强带弱,互帮互助。但正如我前面所讲,这样容易只看到表面的整齐,很多学生其实被别人的光芒掩盖了。

    所以,我主张组内实力相当,可以刺激组员的表现欲望、竞争意识和学习自信。虽然完成任务明显会吃力一些,但学习可以有选择,可以由易到难,教师也可以将更多目光投向需要关注的小组。这是共同学习的动力。

    三、理解学科本质,比提升成绩更重要

    “学”的繁体字“學”的结构,其中间的两个“〤”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〤”表示祖先之灵,也就是和文化遗产交往;下面的“〤”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〤”两侧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

    这个“学”字的写法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能力,才是课堂学习的本质。

    在对待学生的学习这件事上,教师也必定要完成一场“得体的退出”。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掌握的、离开课堂后依然能学习的能力,在独自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

 

当前:3版(2019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