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有史上“最严戒烟令”之称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市包括写字楼、餐厅在内的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彻底叫停所有烟草促销活动。条例规定,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违规吸烟的,最高将被罚款200元。
自《条例》实施以来,北京烟民减少了几十万。在最近的一次控烟检查中,合格率达94%,成绩背后还有不足。无论是餐厅还是写字楼,这些仍留有烟草“栖息之地”的盲区。未来如何有效控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目前,北京市控烟示范单位已达646家、无烟示范餐厅459家。四年间,北京市成人吸烟率由23.4%下降为22.3%,吸烟人群减少20万;二手烟暴露率从35.7%下降到20%,减少二手烟暴露者280万。北京市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共监督检查各类控烟场所37万户次,发现不合格单位23369户次,总合格率为94%。
据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介绍,四年来,首都文明办组织全市900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持续在2300个公交地铁站台开展控烟宣传活动。1.5万名控烟志愿者深入重点场所开展控烟宣传、指导,总服务工时达到105万小时。
不过,北京控烟依然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据北京卫生监督员介绍,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较强,很难在接到举报后迅速赶赴现场查处。
张建枢介绍说,目前在控烟工作中,北京亟须更多控烟志愿者参与今后的工作。“卫生执法人员仅有1000多人,他们还有其他卫生监督工作,对于数百万烟民,经过培训的控烟志愿者是生力军,他们可以参与到控烟队伍中,进行宣传、劝阻等工作”。
在谈及餐厅等公共场所的禁烟状况不理想的原因时,中国控烟协会高级顾问、资深控烟专家许桂华表示,导致这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烟民的法律意识欠缺,自律性不强。二是一些经营场所的业主社会担当不强,担心劝阻吸烟会影响客流量。”
此外,她还称,受二手烟危害的人维权意识不强,执法人数少、力量弱,这些因素同样制约着控烟条例的落实。
中国控烟协会公益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恩泽介绍称,目前,北京控烟主要是采取公众举报和执法人员检查两种方式,卫生监督部门对于违反《条例》的吸烟行为作出处罚,金额从50元到200元不等。
北京市卫健委数据显示,《条例》实施以来,12320热线共受理控烟相关服务66213件,其中投诉举报50126件,投诉举报前三位的场所为写字楼、餐厅、娱乐场所,分别占总量的40.3%、24.5%和9.8%。
(本版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