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温度
——泸定桥所思
陈远图(四川)

    尽管经历了八十余年的风霜,泸定桥上的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硝烟的味道。勃勃朝阳下,湍急的大渡河水拍打着耸立的山崖,那声声咆哮,依旧那么的震人心魄。

    就在这一座桥上,由横贯两岸的十三根铁索连接起来的103.67米的距离,成为了中国革命乃至中国命运的分割点。逾越而过,红军就能甩开追兵,摆脱困境,万一失败,就会面临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折戟沉沙的局面。那个时刻共产党人的斟酌抉择,已经不能用史料上的文字来形容,或许,我们能从当地百姓相传的故事中找到些许印迹。横渡大渡河以后的岁月里,当年红军冲锋的司号声就像桥头坚定的射击声一般激昂,混合着山风带来的呼啸,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站在观音阁上向下望去,那座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在阳光中泛起点点回忆的闪光。红军勇士横渡大渡河时,桥面已经没有了木板,只剩下被战火熏染灼热的铁索,空荡荡地在风中摇摆。脚下斑驳的青石刻满了岁月的沧桑,这里曾是红军的作战指挥部,也是主要的掩护火力点。青石上的坑洼,也许就曾架起过一挺机枪,竭尽全力地朝着江对面扫射,朝着阻拦着革命未来的敌人,怒吼!

    于是,蒋介石“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幻梦破灭,红军摆脱了追兵紧随的困境,才有了今后的陕北立足和革命的最后成功。当年派兵阻拦红军的刘文辉在十四年后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而在泸定桥上面走过的红军中,有七位成为了开国元帅。

    泸定桥,中国革命必须越过的雄关。“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这是朱德元帅为泸定桥题下的对联,然而,今日之中国已经是东方土地上冉冉升起的太阳,今日之中国正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

    站在桥面上,轻拂铁索,环环相扣延伸而去的生铁,带着与生俱来的冰冷。此刻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仿佛铁索的摇摆与血脉跳动共振着,还有一股无法压制的灼热,似要喷薄而出。这是红色的足迹,这是红色的温度,这里有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寒”过之后,才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番浴血奋斗之后,方有中国今日的光明前途。

 

当前:4版(2019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