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即将过半,略显低迷的电影市场因为《哪吒之魔童降世》重新“燃”了起来。而这部国产动画电影的出色表现,再一次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多年前,我们还在感叹国产动漫与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的差距,如今越来越多的国漫精品已悄然出现。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到2016年的《大鱼海棠》再到今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高质量的国产动漫作品越来越多,勾勒出一条国漫崛起的发展曲线。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国产动漫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传统文化与动漫的碰撞
动漫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应当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基因和观众的文化心理,才能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与形象,使动漫作品焕发生机与活力,并引发受众共鸣。
观察上述作品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国产动漫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用传统经典故事形象诠释主题思想,实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之前的《大圣归来》在《西游记》小说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塑造出了一个有着侠肝义胆的东方武侠英雄形象。《大鱼海棠》取材于《庄子》,并融合了《山海经》《诗经》等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素材则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封神演义》,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励志故事。
过去一个时期,在日韩和欧美动漫的影响下,许多国漫的创作者纷纷走上了模仿的道路,不少国漫故意起个洋名字,形象设计趋向日韩、欧美,如果不仔细辨别,几乎看不出是国产动漫。同质化、概念化频频被观众诟病。
“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东方文化和艺术也不同于西方,因为我们的审美标准和日常生活都与西方不同。我们的饮食、运动、学习中无不蕴含着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从事了一辈子动画创作的编剧凌纾说,“只有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保持国漫鲜明的东方特征。”
《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优秀国漫作品,不仅取材于传统文化,还以当代中国人的视角传递出主流价值观,让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表达的是中国文化中‘不信天、不信命’的价值观,是真正的国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慧瑜说。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宝藏,生动的呈现文化自信是动漫创作者们积极追求的。正在金鹰卡通卫视播出的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重点动画片《八仙过海》也是例证,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的故事,但又颠覆了传统表达方式,用“探险”作为讲述方式,让孩子们在“平凡人通过奋斗也能梦想成真”的故事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孝、忠、善、廉”等传统美德及价值观。正如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所言,“《八仙过海》等作品将故事内容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创新的动画片形式更具全媒体传播力与影响力,更易于孩子们接受和喜爱。”
故事要“超越观众思维定式”
动漫不再是单纯以娱乐和观赏性为主要目的进行创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动漫创作者的创作初衷之一。年轻观众在观赏动漫作品的同时,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与多数观众的评价类似,影评人韩浩月也认为,近几年中国风动画都缺乏强叙事,“《大鱼海棠》里有很多渲染情绪的画面,都是技术冲到了叙事前面,故事和特效没有形成匹配。”他认为,国产动画这几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借鉴日本、好莱坞动画风格上,忽视了打造故事,“有些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即便有,也比较老套,像《大鱼海棠》就是一部抒情散文。”他建议,国产动画要加强情节和戏剧冲突设置,找准故事切入点。
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提出,中国风动画要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产动画一样,做好整体构思,“不论音乐、服装、人物,都要整体构思,全面集中地展现中国文化。比如《风语咒》中用了嘻哈风格的音乐,与表现主题是否贴合,值得考虑;片中‘风’是一个主要元素,男主角为什么能驾驭风、风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没往深挖,有点儿可惜。”此外,他觉得国产动画的故事应该加强复杂度和深度,“《风语咒》男主角有个人成长线、亲情线、爱情线,这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国产动画故事特别简单,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局,难以让观众满足。只有超越观众的思维定式、超过观众的智商,才能让他们接受。”
在植入中国元素方面,需要创作者结合作品做足积累,寻找最优方案。“中国风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只要情节需要,都可以选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执行制片人金大勇回忆,他们在片头一场街头艺人表演的戏里,光是为了选择用京剧、昆曲还是皮影戏,就斟酌了好久。最后因为皮影戏更贴合剧情,画面好看也热闹,选择了皮影戏。
从低幼化向多样化转变
纵观近些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渐渐从低幼开始向多样的类型化转变,大银幕上不再只有“喜羊羊”和“熊出没”。而且,区别于以往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国产动画电影受众逐渐扩大,票房得到保障。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看来,目前中国电影银幕总数突破6万块,稳居世界第一,为电影分众化放映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人们的观影需求逐渐呈现出分众化、多样化的态势,促使电影创作向多样化的方向探索。“受这一潮流影响,部分动画电影创作者从低幼化的窄巷中走了出来,开始投身全年龄段乃至专门针对成人群体的创作之中。”
国漫越来越好看了,但是它要走的路还很长。很多人关心,未来能否出现更多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如孙佳山所言,对于审美水平越来越高的中国观众而言,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较以往的国漫作品质量更高,但客观来讲仍然有进步的空间。“我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应该及时总结得失,过高的评价对于国漫整体发展也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动漫电影制作是个综合的工业化流程,除了特效方面的技术,还需要服、化、道、摄、音、美等各个环节的配合,而这些环节的专业性人才储备还不充足,这需要从学校教育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做起。
同时,对于国漫的未来发展,孙佳山认为:“中国动画电影仅仅向后探寻、走老路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消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些方兴未艾的新媒介技术,进而实现中国美学风格的艺术表达,真正触碰到这个时代的文化脉搏,迎接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式的历史挑战,需要新一代中国动漫人下大功夫去深入探索。” (本版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