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卫国情
钱声广(四川)

    身为一名退役军人,我依然时常诵读一些唐时的边塞诗。诗中那瑰丽的塞外风光、恢宏的古战场以及将士们杀敌报国的情怀,时至今日,仍使人心生无限感慨。

    边塞诗在唐朝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中国疆域辽阔,中华民族的疆域意识逐步成熟,很多文人弃笔从戎,奔赴边关,保家卫国,书写了无数华彩诗章。这些边塞诗的诗风豪迈、昂扬,格调刚健、明快,字里行间流露出盛唐时期雄放、豁达的气势。

    在诸多边塞诗中,我喜欢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最爱的,还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和王翰的《凉州词》。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写有七首。这位盛唐豪侠型诗人对戍边生活泼墨挥毫,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组组动人的图画,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想必是他的心血之作。王昌龄用素朴的文字和坚定的语句,刻画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环境之恶劣,讴歌了戍边将士们不畏艰险、甘愿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舍身许国、敢打必胜、誓杀国敌的豪情。

    在茫茫戈壁中,面对饱经风霜雨雪肆虐侵袭的列阵巨石,我曾放开我的喉咙大声朗诵王翰的那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令无数人为之感动。这里黄沙漫漫,没有优雅的环境,没有安逸的乐土,这里有的是青春与热血、无悔与担当。

    每次诵读这些充满激慨情怀的边塞诗时,我犹如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一幕幕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些似曾相识的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勇敢地冲锋陷阵、血洒沙场……那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祖国的赤胆忠心,都被诗人镌刻在发自肺腑的边塞诗句中,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之作。这,正是边塞诗人的情操所在、灵魂所在。

    穿越时空,思接千载,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看重的正是诗中所描绘的那种使命担当、爱国奉献的精神。他们维护国家尊严,淡泊金钱名利,看重民族气节,正因为如此,边塞诗成为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标识,更凝练出代表民族精神的永恒印记。

    这些代表民族精神的印记都被载入在史册之中。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连年引兵塞外讨伐进犯之敌,屡建奇功。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决定为他建造府邸,而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先后6次出击匈奴,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建立的功业却历经百代,盛传不衰。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令人感慨的爱情故事。一位投笔从戎的战士,英勇牺牲在抗日前线。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写给自己未婚妻的一封信。这封信是一首五言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日在云边醉,月在海上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粗暴地践踏祖国大地时,这位热血男儿毅然告别了自己的未婚妻,用执笔的手勇敢地握起枪杆,成为了一名视死如归的战士。当他倒下的时候,就像一轮太阳醉倒在厚厚的云层里,而在盼望他归家的未婚妻,却还天天站在故乡的高坡上痴痴地眺望着远方,就像海上升起的那轮明月……

    1950年,当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对新中国构成了严重威胁时,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以一记比一记猛烈的铁拳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在安葬毛岸英烈士之前,志愿军总部致电毛泽东,问是否运回祖国安葬,毛泽东用两句古诗回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正是军人直面生死的特殊情致和人生归宿。

    读边塞诗,每每总为自己曾是一名军人而自豪。92年前,八一南昌起义诞生的人民军队,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在战火硝烟中熔铸的崇高信仰,是永不磨灭的革命信念,并被一代代人铭记、传承。这份传承,正是人们对无数革命先驱跨越时空的最好致敬。

当前:B3(2019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