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糕里母爱浓
黄淑芬(广西)

    金秋时节,菊桂飘香,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在我的家乡,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除了登高望远,还要做重阳糕。重阳糕,又叫桂花糕,因做重阳糕时常会摘些桂花撒在米浆上而得名。记忆中,每到重阳节的前一天,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平日里收在角落里的蒸笼都清洗干净,经常用到的石磨也是洗了又洗。然后,母亲把粳米倒在簸箕里仔细筛选,再将选好的粳米倒进木盆里浸泡;接着,用清水淘洗黑芝麻,再放进锅里炒出香味。当这些事项都做完后,母亲取出一把长镰刀往菜园走去,她来到芭蕉树下,轻挥镰刀砍下两扇芭蕉叶,再把宽大的叶片扛在肩上运回家。看着母亲的背影,小小的我似乎看到了《西游记》里借芭蕉扇的那一幕。

    第二天便是重阳节,天刚蒙蒙亮,后院就传来了石磨的“吱呀”声。等我从床上爬起来时,勤劳的母亲已经把粳米磨成了乳白色的米浆。我最喜欢看母亲做重阳糕,她往锅里添了一勺水,又蹲下点燃灶里的柴,这是要融化红糖。块状的红糖,母亲用刀砍得细细的,然后放进锅里和水一起熬至黏稠,再把乳白色的米浆和红糖在桶里搅匀。之后,母亲提起桶,把搅匀后的液体倒进铺着芭蕉叶的蒸笼里,顺手撒上一些芝麻和桂花。

    蒸一笼糕只要半个钟头,可对我来说却很漫长。每隔几分钟,我就会去问母亲糕蒸熟了没有,母亲总是耐心地说“快了快了”。当母亲最后一次往滚烫的锅里加完水后,便一把揭开锅盖,热腾腾的水蒸气中,蒸好的糕胖得变了形,桂花和芝麻密密麻麻地挤在了一起,空气中满是重阳糕的香味。

    母亲用刀把糕划成正方形的块状,然后装三块糕在碗里,摆上香案祭祖。待祭过之后,我们方可开动。粳米做的糕,口感香甜不粘腻,我总是要连吃三块才心满意足地去找小伙伴们玩耍。

    后来,我去了离家20里外的镇上读书。有一天傍晚下课时,母亲来看我,临走时,她把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递给我。我觉得这种口袋都是用来装垃圾的,便有些不高兴地把口袋推开,推搡中,母亲对我说:“今天是重阳节,这是你爱吃的重阳糕。”我怔住了,手里提着还有余温的重阳糕,看着母亲远去的微驼背影,心里有一阵阵自责涌来。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尽管离家多年,但每每想起重阳节母亲揭开笼盖的那一瞬间,母亲的轮廓便在缭绕的蒸气中既模糊又清晰。小小的糕里裹着浓浓的母爱,想及此,心中满是温暖。

当前:B3(2019年10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