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生活的地方,属于浅丘地带,向西20多公里外,有一座山。此山既不巍峨雄伟,也无群峰连绵,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山,人们称之为独山。我对独山的印象不是很深,只记得读中学时曾去那里参加过一次植树造林活动,倒是参军后来到川东,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与山为伍的时光,也屡屡走进我的梦境,并流淌于我的笔尖。
这么多年来,我登过泰山,爬过华山,去过嵩山,到过五台山……这些名山留给我的印象都不算深,反而是川东的那座山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它的坡坡坎坎、湾流溪涧至今我都熟谙于心。作家刘墉在《方向》中说:“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多年后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方才明白,川东的那座山,就是我心中的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那座山校正了我的奋斗目标,成为激励我奋发向上的动力。
古往今来,大家名士、文人墨客大多喜欢与山结缘,他们对名山大川往往慕名而至,或以山励志,或登高望远抒发情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周游列国,奔走呼号,为的是他所渴望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对属地的花山情有独钟,留下了“所爱唯山水,到此即淹留”的诗句;徐霞客一生“问奇于名山大川”,追求“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他走遍万水千山写就洋洋洒洒的《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最恢宏的游记文集……
人们常说,山是用来爬的,路是用来走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就是说,人生之路再长,追求者的脚步都能将其丈量;困难之山再高,奋进者的双脚都能将其攀登。每一个人的脚步都在不断前进,若因山高而畏惧攀登,那么无论山顶的风光再美,也只能仰头远观而无法身临其境地欣赏美景。态度决定选择,伟人毛泽东用“无限风光在险峰”来抒发自己的胸臆,表达出一种乐观和自信的情怀。
在人生的征途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甚至还会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对此,有的人向命运低头,有的人则奋力抗争。《周书·苏绰传》里有这样一段话:“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骛马相杂。”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糊糊涂涂地活是一生,拼一拼、挺一挺、站直了活,也是一生。倘若不拼,就等于把诸多机会空空放弃,甘愿忍受苦难的折磨。
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样充满荆棘,他们可能不会写出经典的不朽之作;达尔文被病魔缠身了40年,他坦白地说:“如果我不是有这样的残疾,我也不会做到我所完成的这么多工作”;贝多芬在20多岁时听力渐渐衰退,但他把全部的爱与才华都献给了大自然和世界,否则也不可能谱写出壮丽恢弘的《第九交响曲》;托马斯·爱迪生也失去了听力,他若想要听到自己发明的留声机的声音,便只能用牙齿咬住留声机的边缘,通过头盖骨的振动得到感觉……只要心中有座山,一切路途都不再艰险和遥远。
心中的那座山,不是巍峨雄伟的高山,也不是绵延起伏的群山,而是一座用信念凝成的山,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在人生的征途中,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内心的信念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内心的力量更加坚韧,像水滴击穿岩石,像火焰照亮星空,有了这种信念和力量做支撑,哪怕山路崎岖,荆棘丛生,你也不会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