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乡村,天气似乎特别的寒冷,刚进腊月,就会呵气成霜。冬天里总会有几场大雪铺天盖地。屋檐下的冻溜溜都有一两米长,河水结冰可以达一尺多厚,积雪足有成年人膝盖深。那个时侯,生活条件都不好,整个村庄几乎没有人家能生起炭火,家家户户大多靠火盆取暖。
想把火盆生起火来,还是有几分讲究,不懂技巧是不行的。我们老家大多都是用玉米瓤或木柴生火。儿时的我第一次生火时,把玉米瓤压满火盆,倒一点点煤油,划根火柴扔进去点着。结果火焰燃烧完了,玉米瓤还是没有点着。父亲看到后,教我如何生火:“刚开始生火,要少放一点玉米瓤,待着火后慢慢增加玉米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要善心,火要空心’。其意就是:人要有善心才能立身处世,柴火要架空才能烧得旺盛。”父亲用木条拨弄几下火盆,玉米瓤烧着了,火焰蹿得老高。
火盆,对农家孩子来说就是“聚宝盆”。早晨,孩子们在被窝里总是不愿起来,这时,妈妈总是把衣裤放在火盆上烤一烤,再给孩子们穿。白天,几个小朋友围坐在火盆周围写作业。大人闲下来,也会一边烤火,一边给我们讲故事。那时候,我们听的故事最多的就是《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杨家将》等。晚上有时候不做饭,母亲就会从地窖里拿几个山芋或土豆埋在火盆里烧熟了给我们吃。夜晚,父亲为了火盆能够为我们整夜供暖,就在睡觉前用麦糠把火盆压得紧紧的,以便延长燃烧的时间。
火盆犹如一个发热的小太阳,源源不断地散射着能量,驱赶着乡村的孤寂。冬天,庄稼人也不再忙碌,火盆旁边就成了庄稼人围拢的场所。大老爷们下棋,抽烟,吹牛聊天;大姑娘小媳妇们有的纳鞋底,有的织毛衣。乡村朴素的习俗就是在火盆的烘烤中开心地笑,开心地聊。不管有什么怨气,只要大伙往火盆前一坐,一边搓手一边拉起家常,心情就敞亮了很多。漫长而又难熬的冬季,倘若没有火盆周围弥散的温馨与乡情,那种漫长的寒夜就会透心凉的。
火盆不仅让冬天变得温暖,也让寂寞的冬夜变得热闹。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我和姐姐们做作业,母亲做针线活,父亲抽着旱烟袋……当母亲看见我们渐渐有了困意时,就会从灶膛里取出煨罐,把热水倒在瓷盆里。在大人的多次催促下,我们才很不情愿地起身,抹把脸、洗个脚,上床睡觉去了。
如今,火盆早已被空调、暖气所替代,年轻人更是不知火盆为何物。它曾经是我们的好伙伴,陪伴着我们这一代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严寒的冬天。如今虽然几十年过去了,留在记忆深处的火盆模样依然是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