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年到腊月二十九是春运的第一个大高峰,在大家忙着“回老家”的同时,有些人选择了把父母接到城里来,让老人看看儿女打拼的地方,“反向春运”成为了近年的流行。
反向春运的流行,离不开人们观念的转变。春节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和谐与团圆。在传统观念里,外出奔波了一年的游子会在这时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只要能和家人团聚,地点并不重要,相比投身于“返乡大军”的人潮,把家人接到城市,让父母享享福,让孩子开开眼,既不失春节的文化传统,又避开了拥挤的人群。人们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反向春运”流行的根本。
反向春运的流行,离不开交通领域的发展。过去欠发达的交通让春运成为一大难题,购票艰辛、乘车繁琐和旅途坎坷,是阻拦老人“到城里看看孩子”的“三座大山”,而现在仅从铁路来看,火车运力的增加和越来越智能化的网络订票解决了票源问题,自助验票闸机、“刷脸进站”和“电子客票”让乘车更加简洁,不断延伸的高铁网和重点旅客服务机制让旅客出行更加舒心,“老人自己出门”不再是一件提心吊胆的事情。近年来交通领域的发展,是“反向春运”流行的前提。
反向春运的流行,离不开社会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外出打工不再忙于生存,而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手头宽裕了,自然也愿意带着家人来城市好好享受生活。而同时,经济的繁荣也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家中的老人能够接受更多来自外界的信息,对孩子工作的地方多了一些好奇与期待,也多了一些向往。社会经济的整体繁荣,是“反向春运”流行的动力。
无论是正常的春运还是近年流行的“反向春运”,团聚才是春节的核心。如今,人们已不再拘泥于形式,也不再限制地点,家人在一起便是春节。可以说,“反向春运”让人把年过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