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春运”正向价值需要共同呵护
何勇海

    随着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首次将“反向春运”列入春运工作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反向春运”将是大势所趋,笔者以为,“反向春运”有一定的正向意义。

    “反向春运”可解难以团圆的辛酸苦涩。在“一票难求”的春运抢票大战中,有人因抢不到票而难以回家过年;在浩浩荡荡的春运返乡人流中,有人要服务于春运而无法回家过年;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城市过年氛围中,也有许多人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坚守岗位……这些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也是父亲或者母亲,是儿子或者女儿,是丈夫或者妻子,是兄弟或者姐妹……也有对亲情的期待、对团圆的期盼。“反向春运”则把家人送到他们身边,让他们在流逝的时光里感受团圆的美好。

    “反向春运”可解一定的春运压力。有关部门预计,2020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突破30亿人次,对交通运输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全力做好2020年春运工作的意见》提到,推行回空方向列车票价优惠措施,鼓励“反向春运”。为何会有如此措施不难理解,当春运期间返乡者少了、进城者多了,交通运输压力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与此同时,也可改变火车、飞机去程时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返程时客源寥寥、冷冷清清的情况,保障运力资源不浪费。

    当然,“反向春运”这两大正向意义的取得,与部分人观念转变有关,比如故土不再难离,故乡不是年的唯一方向,只要能团圆,哪里都是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因此,“反向春运”应得到更多部门、城市、商家等的共同呵护。

    运输部门应让“反向春运”更顺畅,比如,将回空方向票价优惠落到实处,开设“反向春运”服务岗位,做好志愿者帮助搬运家乡特产、引导帮扶老弱幼检票上车等服务,让这些特殊旅客的旅途少些拥挤疲倦。城市也要增强“反向春运”吸引力,比如,向“反向过年”的人发放免费看演出、免费旅游、免费出行等过年礼包,社区也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联欢聚餐活动,让“反向过年”者拥有同样的年味,不虚此行。

    一句话,“反向春运”变的是方向,不变的是对亲情的守望、对团圆的渴望。亲情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团圆是春节最鲜亮的底色,全社会应该支持“反向春运”,让爱的反向传递来得更猛烈。

当前:B4(2020年01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